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探索“三阶”育人新模式:以长板理论破题,为湾区产业育英才

在教育强国建设、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双重驱动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然而,民办高职教育普遍面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学习内生动力不足、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适配性不高等难题。扎根大湾区产业腹地的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使命,历经十年探索,突破传统“补短板”教育思维,将“长板理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起“专业筑基为体,特长发展为用”的个性化育人体系,创新推出“引导阶——唤醒认知、树立目标”、“建基阶——专业筑基、特质发展”、“提升阶——专业拓展、优势转化”的“三阶”育人新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民办高职教育“华立方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在崇尚‘标准答案’的时代,偏科、低分的孩子该如何找到成长方向?当一条赛道拥挤不堪,我们是被动内卷,还是另辟蹊径为学生创造新赛道?”学校常务副校长马俊的思考,直指民办高职教育的核心痛点。“我们始终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教育的使命不是补短,而是扬长。为每个孩子夯实专业基础、找准特色发展之路,让他们在专属赛道上闪闪发光,这才是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

如今,“三阶”育人体系已结出累累硕果。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王钗,在校期间启动的创业项目4个月营收突破2000万元,获《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标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黄钰杰,通过选修媒体课程深耕短视频领域,如今已是抖音粉丝超1000万的顶级流量主播;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吴迪,虽出身声乐专科,却凭借对营销的热爱,在校园宿舍楼开设小卖部与超市错峰经营,其创办的奶茶连锁店曾创下日营业额45000元的纪录,毕业后跨界创办家具企业,现任迪欧集团医养家具事业部总经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陈浩然,在校时便是电力技术协会骨干,毕业后入职广东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如今成长为继电保护调试工程师、项目技术骨干,还兼任公司青年技术攻关小组组长,多次斩获“年度突出贡献奖”。

为进一步对接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还创新设立家族企业需求数据库,开设“家族企业治理”、“企业转型与创新”、“接班人领导力”等模块化个性化课程,助力学生与家业共生共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熊亮,通过跨专业选修掌握电子商务核心技能,毕业后反哺家族茶叶产业,不仅管理着两个总面积达1200亩的茶叶基地,还借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将产品远销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实现了专业与家业的双向赋能。

这些学生的成功并非个例,背后是学校从育人理念、模式构建到资源保障的全方位改革创新。

一、育人理念突破:从“统一塑造”到“个性成长”

传统职业教育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在民办高职院校面临严峻挑战——学生群体基础差异大、兴趣爱好多元,统一化培养既难以覆盖个体需求,更可能压制学生潜能释放。对此,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创造性地将管理学“长板理论”跨界迁移至教育领域,提出“以优势识别定义人才、以特长发展成就人人”的教育观,构建起“专业能力筑基+个性特长冲顶”的双轨并重培养新模式。

为保障这一理念落地,学校创新建立“学分技能银行”系统,将课程修习、项目实践、竞赛成果、企业认证、社会服务等多元学习成果纳入统一认定与转换体系,彻底打破“唯分数、唯证书”的评价桎梏,形成“多元参与、能力本位、过程增值”的新型评价机制,推动教育目标从“标准化达标”向“个性化成就”实现根本跨越。

二、育人新模式构建:阶梯式个性化培养路径

(一)引导阶:认知唤醒,目标确立

针对新生专业认知模糊的问题,引导阶通过“双导师制”与AI技术赋能实现精准培养。学校为每位新生配置“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协同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同时开设《哲学与思考》《人工智能+》两门核心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数字素养。借助AI能力画像技术,结合专业特质诊断,为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资源包,并录入“个性化电子成长档案”。该档案通过多维度测评生成学生认知特征数据,以兴趣雷达图可视化呈现兴趣分布,动态记录课程成绩、竞赛参与等12类成长数据,让学生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精准可

建基阶:专业筑基,特质培育

进入建基阶,导师团队升级为“专业导师+企业实践导师”双轨指导模式,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学生可从“四选”特色课程模块中任选其一深化学习:

- 工程技术模块:涵盖智能制造、电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领域;

- 经管运营模块:包含市场营销、项目管理、供应链优化等内容;

- 文化艺术模块:聚焦数字媒体设计、品牌策划、非遗创新等方向;

- 创新技法模块:教授TRIZ理论、设计思维、创业模拟等方法论。

通过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实训,学生在实践中夯实专业基础,同时精准锚定自身优势领域。学校企业案例库每学期更新率超30%,真实项目在实践类课程中占比达65%,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

(三)提升阶:优势转化,就业创业对接

提升阶聚焦学生优势转化,开设《企业创新项目》等高阶课程,提供“微专业”选修与职业技能认证选项。此阶段采用“就业导师+创业导师”双轨指导模式:就业导师基于学生成长档案数据,提供岗位匹配与求职技能训练;创业导师则链接孵化器资源,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项目孵化支持。双导师每月召开联合评估会,动态调整指导策略,确保学生就业或创业方向与自身优势精准匹配。

三、资源与管理保障:从“统一配给”到“按需定制”

(一)重构“两必四选”课程体系,夯实基础支撑

学校通过“二减二保”策略,压缩无效课程内容,腾出学分用于学生特长发展课程模块。“两必”课程(《哲学与思考》《人工智能+》)强化学生思维能力与数字素养;“四选”课程精准对接企业真实任务与四大发展方向,推行“一课一特长、一门一证书”,实现课程资源弹性供给与学生个性化修读需求的高效适配。

(二)创新“1+N”校企共建机制,强化关键支撑

以“1个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课程标准”为统领,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同时配套“N个来自合作企业的真实实战案例与项目资源包”,形成动态化、模块化的教学资源库。学校不仅将企业最新技术、真实生产任务和工艺流程融入教学实践,更通过项目式学习、岗位实习实训等方式,推动校企合作从表层协作迈向深度

(三)完善“学分技能银行+长板认证”制度,筑牢保障支撑

学校出台《学分认定与转换管理办法》,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学习成果的统一存贮、认定与转换,建立“特长证书→学分积累→能力进阶”的贯通机制;同时配套“长板评价模型”,实时跟踪学生优势发展动态,为个性化培养提供精准支持。

十年探索,成效显著。“三阶”育人新模式重构了“成才”的多元标准,建立了“专业+特质”的动态适配机制,学生发展质量与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从学校数据来看,AI教学云平台累计建设在线课程6176门,资源总量达318447个,总访问量突破21.6亿次;超95%学生修课总量远超规定标准,人均持有职业证书1.7个。就业质量持续领跑同类院校,近6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4.63%、96.79%、97.67%、98.6%、97.77%、98.18%,用人单位满意度均保持在95%以上。此外,5646名学生通过继续教育获得本科文凭,8526名学生借助弹性学制实现跨专业流转。在2025年百度高考全国校友会排名中,学校位列全国第85名、广东省第5名,社会认可度持续攀升。

“我们借鉴‘长板理论’,打破传统‘补短板’纠偏模式,转向‘发现特质、培养特质、强化特质’的优势教育,成功构建并实践了民办高职个性化人才‘三阶育人’新模式。”校长廖俊杰表示,“对学生而言,奋斗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套科学可复制的培养体系,一次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成长旅程。我们尊重每一种天赋,也致力于成就每一个梦想。”

作为对“人人皆可成才”教育理念的深刻践行,以及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积极响应,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的“三阶育人”新模式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如何通过差异化培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操作范式。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AI能力画像系统应用,升级“1+N”校企协同机制,探索“学分技能银行”跨校互通,持续为我国民办教育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注入创新活力,为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具有民办特色的鲜活经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