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中秋国庆假期首日,夜幕降临,铜陵犁桥水镇灯火辉煌。方塘马头墙上的3D建筑投影,巧妙融合了“建筑+剧情+科技”的创意;在中华白姜馆,青春靓丽的主播正在进行带货直播;竹筏轻荡,波光粼粼,黄梅戏《天仙配》的清音穿透水雾,在激光投影与自然水景交融的水上舞台翩然起舞——这不是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安徽艺术学院师生团队用艺术赋能“教育+文旅+农业”融合的生动实践。当艺术遇见古镇,当青春碰撞传统,这座拥有明清古建、江南意境的水乡古镇,正以“青春版”农文旅模式,绽放靓丽风采。
夜晚的“仙女游”:用沉浸演出让“经典活起来”
夜幕下的犁桥水镇,月光轻洒青石板路,古巷深处黄梅戏的悠扬唱腔飘然而至,“飘飘荡荡天河来,天河如带白浪翻……”循声望去,“七仙女”立于竹筏之上,倾情演绎。她们身着仙女服饰,时不时与游客互动——这是安徽艺术学院黄梅戏表演专业师生推出的黄梅戏沉浸式演出。
“我们打破了传统舞台的界限,把演出放在古巷、小桥、水上舞台等实景场地,让游客成为剧中人。”指导老师茆建琳教授说,演出以《天仙配·鹊桥》为蓝本,融入“仙游水镇”等创新情节,“仙女”们轻盈穿梭于游客间,邀其共唱或合影留念。
来自江苏的游客说,“安徽的黄梅戏我特别喜欢,没想到今天会在这里看到这么专业的表演,我觉得‘七仙女’就在我身边,太棒了!”安徽艺术学院23级黄梅戏表演专业学生廖亦扬说,“今天看到这么多游客对黄梅戏感兴趣,我特别激动,这与校内训练表演的感受截然不同,我们正在尝试用青春版年轻态的表达,让观众更加喜爱我们的表演。”
这场“沉浸式”黄梅戏表演,不仅让经典文化“活”在了当下,更成为犁桥水镇的“流量密码”。“晚上来的游客特别多,‘七仙女’这个节目绝对是个亮点。”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演出带动了夜间消费,不少游客看完演出,会去旁边的市集买些文创产品。
古巷里的“设计创新”:用科技让“传统活起来”
走进犁桥水镇,每一步都能遇见“艺术的惊喜”,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师生们的成果随处可见。从塑造“水韵犁桥”文化IP,到开发数字解谜、虚拟漫游项目;从公共空间微改造到文创产品设计,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为犁桥水镇注入了新的活力。
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大四学生冯伟豪先后8次赴犁桥水镇实地调研,其余时间则不断打磨设计方案,最终创作出青春版、充满科技感的3D建筑投影作品《犁桥水镇——活着的博物馆》。光影交织间,景区入口马头墙上的石狮仿佛“苏醒”,震撼全场。
“不同古镇之间的差异,游客的消费心理,还有很多商业经营方面的知识,都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分析、研究。”冯伟豪说,“这个作品巧妙地以水镇石狮为标志性符号,运用科技让石头‘讲述’故事,通过光影融合历史与科技,以年轻化的表达方式,让游客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赋予水镇独特魅力。”
前来游玩的游客了解到,这些科技赋能的数字作品都是安徽艺术学院学生创作的,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作品“科技感强,跟整个古镇的适配度很高。”
“我们不是‘为设计而设计’,而是要‘为水镇而设计’。”设计团队负责人俞璋凌说,为了让设计更贴合实际,师生们先后多次深入犁桥水镇调研,了解水镇历史,走访农户、游客、商家,了解他们的需求,比如数字互动项目,要兼顾老人和小孩的使用习惯。这种“从不断调研中长出来的设计”,让犁桥水镇的文旅体验更“有温度”。
直播间里的“助农经”:用数字让“农特产品走出去”
“家人们,这是犁桥水镇的白姜,它不同于我们日常食用的生姜,少了辛辣,多了酸甜,既保留了白姜的清香,又适合老人小孩品尝,常吃还能祛寒暖胃。”在犁桥水镇中华白姜馆,安徽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主播正在做抖音助农直播,镜头里,他们正忙活着介绍当地的白姜等产品。
“我们不仅要‘卖产品’,更要‘讲故事’。”主播学生梁坤介绍,为做好直播,他们提前调研游客消费心理,将“白姜的种植模式”“白姜的种植历史”转化为生动故事,“比如,我们会介绍铜陵白姜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2023年,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精华便是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栽培、芭茅搭棚遮阴三大独特栽培种植技艺,是世代姜农在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中总结出的农耕智慧。”这样,游客既买了产品,又了解了当地的农遗文化。
安徽省百名农村女性带头人、铜陵江村白姜种植和加工技艺现代传承人江梅朵陪同学生们一起直播后,深有感触地说,“安徽艺术学院学生们直播很专业,功课做得非常足,这个直播的效果,比我们平时好了很多,特别是他们身上那种特有的激情和年轻态的表达,也直接带动了我们农产品的销量。”
除了直播,团队还开发了AI生成的农特产品包装、AIGC短视频……这些数字产品,让更多年轻人通过手机“走进”犁桥水镇,了解当地文化。“身为艺术类学生,我们既要学会‘走进泥土’,也要学会‘紧跟潮流’。”团队技术负责人张书佳说,“AI+文旅+农遗”的模式,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更多可能。“比如农产品包装,我们不仅要好看,还要考虑运输方便、保鲜功能;比如数字互动项目,要兼顾老人和小孩的使用习惯。”这种“源于泥土的设计”,让犁桥水镇的文旅体验更“有温度”。
校地共育 用青春书写“乡村振兴的艺术答卷”
从古巷里的设计改造、沉浸式黄梅戏表演到直播间的助农直播,安徽艺术学院师生用“教育+文旅+农业”的青春组合,为犁桥水镇的农文旅融合注入了新动能。截至目前,师生团队已多次驻点服务,提供40余条对策建议,已为犁桥水镇设计了文创产品、数字体验项目50余项。
9月22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场活动前夕,安徽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文兵带领近200人的师生团队来到犁桥水镇进行艺术赋能活动,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其中,舞蹈学院140名师生承担了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会场开幕式整场演出的创作与表演任务,精心创排了《和美乡村》《承诺》《打开丰收门》等一系列极具徽风皖韵的原创节目。
国庆期间,由安徽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曹晓富带队,近百人的师生团队在这里倾情服务。仅国庆假期第一天,犁桥水镇游客就达到1.5万人,停留时长增加1个多小时,文旅收入同比增长近30%。
安徽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曹晓富表示:“安徽艺术学院与铜陵犁桥水镇的合作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创新探索安徽高校教育、文旅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务实举措。”
据了解,安徽艺术学院与铜陵犁桥水镇通过校地共建,组建‘新质文旅产教融合共同体’并设立‘艺术创研中心’,双方将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旅游演艺创作、农产品直播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着力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文旅品牌。此举同时也为该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培养适应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