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邮政川鄂路营业所新增余额连续领跑全省三年的秘诀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川鄂路邮政营业所又传来了好消息——截至今年8月,余额规模突破12亿元!更令人称奇的是,他们的新增余额已连续三年领跑全省。这块闪亮的“金字招牌”背后,没有点石成金的魔法,只有网点员工的实干与奋斗。

他们以专业和热情,为周边近10万居民,构建了一个值得信赖的综合服务港湾。

“服务为王”暖人心

“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要做到心里去。”谈起服务秘诀,曾在川鄂路营业所担任支局长的段珊打开了话匣子:“大家都默契遵守着一些不成文的‘准则’。”

这些“服务准则”朴实无华:客户进门,要有一声热情招呼;客户离开,要送上一句暖心的告别;厅堂里,永远备着热水,客户走进来就第一时间递到手上……在这里,岗位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大堂经理忙不过来,柜员会探出头引导客户;理财经理正忙着接待,支局长会守在大厅询问客户需求。大家通力协作,形成“无缝衔接”的联动,确保每一位踏进网点的客户,都能感受到邮政服务的用心。

而在“准则”之外,川鄂路营业所的延伸服务同样温暖用心。不久前,68岁的邓大爷瘫痪在床,急需用钱住院治疗,但他的银行卡却因交易限制无法提款,需要本人到现场完成验证后解除限制。邓大爷的家人心急如焚,他们来到网点寻求帮助。

“您别急,这事我们来想办法!”了解情况后,营业所员工一边安抚客户情绪,一边迅速协助准备办理业务所需材料,并当场预约了上门服务时间。第二天,两名员工带着移动设备来到邓大爷的病床前,核实身份、签字、按手印……整个过程严谨而高效。当能顺利取款后,邓大爷的家人握着网点员工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份感动,很快就转化成了最实在的信任。没过多久,邓大爷的家人、亲戚、朋友,陆陆续续来到网点办理业务,他们都成了邮政的忠实客户。

在团队成员看来,“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只要客户需要,我们义不容辞”的本能反应。正是他们一次次暖心服务,为营业所赢得了最宝贵的群众口碑。

邮件传递家乡情

“我们得让在外的老乡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渠县是务工大县,外出务工人员是网点的主要客户。为了提供更暖心的邮政服务,网点根据客户的务工时间,制定了一张节点清晰的“乡情维系时间表”。

每年1-2月,川鄂路营业所会开展“温暖回家路”活动,为外出务工客户提供接站服务。10-11月是“客户需求收集季”,网点员工会通过电话回访,细心收集在外务工客户的业务需求和疑难问题,预约返乡办理的时间。到了12月底,渠县黄花、腊肉香肠等家乡特产打包完毕,承载着浓浓乡情,被寄往全国各地。

“邮政服务真是好啊!漂泊在外,想的就是这口正宗家乡味,被家乡人挂念的感觉真暖。”客户王大姐常年在外打拼,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家人拉进了网点老乡群。年关将至,从来没有体验过邮政服务的她,竟然收到了一份家乡味包裹,令她惊喜之余,更多的是感动。“谢谢你们还记挂着我,等我回家一定要去邮政看看!”今年春节,王大姐果然走进了川鄂路营业所,她拉着邮政员工的手,像见到了亲人一样,爽快地说:“妹子,我今年打工赚的钱都存在邮政,就冲你们这份心,我信得过!”

而包裹的寄出并非服务终点,这份细腻的关怀,还与客户家人紧密相连。网点会定期举办主题活动,务工客户虽远在外地,但他们父母却能时常感受到来自邮政的关怀。

反诈宣传显担当

“客户把钱存进来,是信任;帮客户把钱守好,是责任。”这是川鄂路营业所全员的共识。

在电信网络诈骗日益猖獗的今天,他们主动承担起守护客户“钱袋子”的职责。

营业所主动与社区、学校对接,将反诈宣传送进了社区广场、学校课堂。“大爷大妈,接到陌生电话让您转账,一定不能相信,那百分之百是诈骗!”宣传现场,邮政员工用最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拆解着一个个真实的诈骗案例。从“冒充客服退款”到“虚假投资理财”,再到“刷单返利”,他们把骗子的作案流程和话术陷阱讲得生动易懂、清清楚楚。

通过一次次“接地气”的宣传,以及“不听、不信、不转账”的“三不”口诀,邮政员工将反诈意识深入社区居民心中,为他们的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从一次次热情地接待,到一杯杯暖心的热茶;从一趟趟解难纾困的上门服务,到一个个寄往远方的家乡包裹……川鄂路营业所取得的成绩,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由无数个温暖服务的瞬间,累积而成的信任丰碑。

而这里的“邮”情故事,仍在继续……(黄书娴)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