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凤凰卫视报道,为加沙运送人道救援物资的“全球坚韧船队”遭到了以色列从海上到空中的精锐突击队的拦截攻击。几十艘船被扣留,几百名“坚韧船队”的人员被铐进了以色列的监狱,部分人员指控遭到了以色列的虐待。以色列的行为引发了国际范围内的声讨。“坚韧船队”如何与以色列抗争?而后续的结果又会如何影响加沙局势?
Part.1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卡塔尔等国的斡旋下,加沙地带的哈马斯武装与以色列达成了停火协议,双方同意全面结束战争,以军逐步撤出,实施被扣押人员交换以及允许人道主义援助入境。
讽刺的是,就在哈以双方达成协议允许人道主义援助入境的几天前,以色列军方扣押了400多名试图通过地中海向加沙运送物资的人道主义活动人士,大约有300多人被以色列驱逐出境,但目前仍有人被扣押。瑞典活动人士格蕾塔·通贝里被以色列驱逐出境,在抵达希腊首都雅典后,发表讲话,指责以色列阻止救援物资进入加沙,任由民众挨饿,再次违反国际法,而各国政府坐视不理,背叛了巴勒斯坦人民。
尽管哈马斯做出了妥协让步,以色列也同意开放人道主义援助通道,但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依旧严峻。
巴以冲突历时两年,加沙地带超过50万人正陷入饥荒之中,自加沙地带北部的齐基姆过境点于今年9月12日关闭以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就再也未能通过该过境点向加沙地带运送任何物资。
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军方更是完全切断了海上通道。2025年初,慈善组织“自由船队联盟”联合全球200多个人道组织发起倡议,计划组建史上规模最大的人道主义救援船队,突破以色列军事封锁,直接向加沙地带运送物资。这一倡议迅速得到全球响应,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志愿者纷纷报名,各国民间组织自发捐赠船只和物资,一个名为“全球坚韧船队”的构想逐渐变为现实。他们的计划,是穿越地中海的以色列封锁线,将物资运送到加沙地带的平民手中。
资深媒体人 萨苏:
“全球坚韧船队”口号是“打破平静”,意在打破沉默,具有政治内涵。其虽运送人道主义物资,但真正目的是表明对巴勒斯坦解放的支持,这才是其政治表态的核心。该船队自称是非政府组织,无政府支持、不接受政府资金,自行组建,且追求小船多量。船队朝加沙地带前进时,给以色列造成了很大压力。
2025年9月1日,“全球坚韧船队”在巴塞罗那港鸣笛起航。船队的航行路线经过精心规划,全程大约2200海里,预计航行30天左右。这支船队最初由20艘船只组成,包括3艘主力客轮、12艘货轮及5艘补给船。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9月8日晚至9日凌晨,船队的一艘主要船只在突尼斯海域遭到无人机袭击,所幸包括船队负责人员在内的6名船上人员都安然无恙,但船只主甲板和甲板下方储存区因袭击起火遭到损坏。有分析认为这是以色列对船队发出的警告。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 牛新春:
以色列最好别闹到这一步,船只已经到了家门口了,要动用军队把他们抓起来,又把他们遣返回去。最理想的情况是船只未至加沙领海、尚在公海时就被驱离。如此可降低国际与媒体的关注度。
9月27日,10艘“全球坚韧船队”的援助船从意大利西西里岛出发,船上装载的是来自欧洲各国的最后一批援助物资。在即将进入地中海靠近加沙地带海域时,船队召开紧急会议,通报了以色列方面通过国际渠道发出的“不得靠近加沙海域”的警告,但全体船员投票最终决定,继续前行。本次“全球坚韧船队”共有约500余名活动人士名,参与者涵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志愿者、活动人士及医疗工作者,其中包括瑞典气候问题活动人士格蕾塔·通贝里,美国演员苏珊·萨兰登、爱尔兰演员利亚姆·坎宁安,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孙子曼拉·曼德拉以及欧洲议会部分议员等。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 牛新春:
我知道你一定是会拦截,一定是会抓的,但我一定要去。此行一是为吸引国际媒体与公众关注,将以色列问题重新推上国际政治与舆论的焦点;二是彰显自身的合法性。
Part.2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参与活动的瑞典气候问题活动人士通贝里并不是第一次向加沙地带运送物资。今年6月1日,她就曾与10余名来自德国、法国、瑞典等国的活动人士,乘坐人道主义救援船只“马德琳”号,该船悬挂着英国国旗,装载大米、婴儿配方奶粉等救援物资,在“自由船队联盟”的支持下,从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起航,试图穿越以色列的封锁抵达加沙地带。
但在6月9日凌晨2点左右,“马德琳”号乘员遭到以军逮捕。在此前一天,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发表声明说,他已命令以军阻止“马德琳”号抵达加沙地带,以色列不允许任何人打破以军对加沙地带的海上封锁。根据“马德琳”号乘员、欧洲议会法国议员丽玛·哈桑在社交媒体上放出的图片可以看到,船上乘员身穿救生衣,双手举过头顶。以色列外交部6月9日凌晨在社交媒体上证实,“马德琳”号正被以军拖向以色列海岸,其船员“全部安全、没有受到伤害”,将被送至以色列,并最终返回各自所属国家。
随着船队逐渐靠近以色列划定的“警戒区”,国际社会的担忧日益加剧。在不断遭到无人机和通讯干扰后,应船队组织方请求,9月24日,意大利派出“阿尔卑斯”号护卫舰,西班牙也派出了一艘海军舰艇前往船队所在水域,声称“为人道主义物资提供安全保障”,但不会采取军事行动。
9月29日,土耳其又派遣两艘护卫舰加入护航行动,同时,三架来自土耳其空军基地的无人机,在船队上空巡航,这三支北约国家的舰艇一度给船队带来希望。在9月29日的直播画面中,意大利护卫舰与船队的“阿达拉”号保持着1海里的距离,船员们在甲板上挥舞意大利国旗,有人用粉笔在甲板上写下“谢谢”。
但这份希望在9月30日戛然而止。当天清晨,船队指挥中心突然发现,意大利护卫舰的航速从18节降至10节,逐渐脱离护航阵型。意大利国防部当天表示,一旦救援船队驶入距离加沙海岸150海里的范围,护卫舰将停止前进。同日,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也要求救援船队立即停止行动,并警告“坚持与以色列对抗”可能会破坏推动加沙停火的外交努力。几乎在同一时间,土耳其的两艘护卫舰与西班牙的海军舰艇也开始转向,这场“护航表演秀”在不到一周的时间迅速落幕。船队指挥中心的监控录像记录下了这样一幕:9月30日晚,在“阿达拉”号的甲板上,船员们沉默地看着护航舰艇消失在夜色中。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 牛新春:
这些国家不会与以色列发生军事冲突,事实也证明,无护卫舰与以海军交战,它们通常护送至公海便返回。这些国家虽表态支持,但无意与以开战。双方心照不宣,这是一场政治与舆论的博弈,而非军事对抗。
Part.3
10月1日凌晨,“全球坚韧船队”抵达距离以色列海岸约70海里的海域,进入到以色列划定的“预警区”。以色列海军通过国际通用频道发出首次警告,但船队坚称携带的是人道主义物资,有权前往加沙,拒绝改变航向。接下来的6小时里,以军共发出17次警告,从最初的“口头提醒”升级为“将采取强制措施”。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 牛新春:
加沙地区及约旦河西岸属巴勒斯坦领土,以色列是否具有管辖权存疑。且按国际法,即便加沙双方交战,也不应阻挠人道救援物资进入,交战方均有义务保障其通行。
在以军采取行动前,一些船员聚在一起,共同唱起了意大利反法西斯歌曲《啊,朋友再见》,彼此相互鼓励。
10月1日晚8点,以色列海军发起代号“海上盾牌”的拦截行动,他们先是派出无人机对船只发起袭击。执行海面任务的是以色列海军精锐部队,第13突击队,这支有“蛙人突击队”之称的部队曾多次执行秘密任务,以行动迅猛著称。行动以立体登船方式展开,多架直升机在船队上空悬停,搭载的以色列突击队员,通过绳索快速降落到“阿尔玛”号、“苏里乌斯”号等主力船上,同时,多艘橡皮艇从护卫舰上放出,搭载突击队员从船舷两侧攀爬登船。以军在行动前投放了烟雾弹,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阿尔玛”号的监控和船上的人员记录下了混乱的瞬间。8点19分,第一名突击队员降落到甲板,戴着黑色头盔和护目镜,手持加装消音器的步枪。船上的志愿者立即尖叫起来,有人挥舞旗帜,有人用英语高喊“我们是和平人士”,但突击队员并未停手,而是迅速控制甲板制高点。在被以军扣押前,通贝里迅速向外界发声,“我现在在“阿尔玛“号船上,作为“全球坚韧船队”的一部分,一个和平的人道主义援助加沙平民的任务,打破以色列非法和不人道的围困,今晚很可能我们会被以色列拦截。”
截止到10月2日凌晨两点,以军已控制13艘船只,包括所有主力船只。然而,就在大量船只被控制的同时,船队中的“米凯诺”号货轮试图突围。这艘载有50吨儿童药品的货轮从船队侧翼脱离,加速向加沙海岸驶去。以色列海军发现后,立即派遣两艘快艇追击。在距离加沙海岸约42.5海里处,快艇追上“米凯诺”号,以军士兵通过舷梯登船,控制了驾驶舱。从“米凯诺”号的监控录像可见,船员们并未抵抗,只是将药品箱紧紧抱在怀里。以色列军方事后证实,“米凯诺”号是唯一接近加沙海域的船只,但最终仍被拦截。截止到10月3日,“全球坚韧船队”的所有船只全部被以色列海军拦截,无一艘抵达加沙。
Part.4
随后,所有船只被以军牵引到了以色列的阿什杜德港,400多名船队人员被押往以色列南部的凯茨奥特监狱,以色列警方对他们进行了详尽的身份核查。10月2日,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极右翼政客格维尔来到关押点,在一段发布于网络的视频可以看到,他对向加沙运送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活动人士态度强硬。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 牛新春:
他意在向以色列极右翼人士传递观点,后者听后颇为赞同,届时投票会支持他。因为在极右翼看来,哈马斯是恐怖分子,支持哈马斯的以及支持加沙的也都是恐怖分子。
在另一段视频中,一位以色列相关人员登上了船队其中的一艘船,声称这些人并未携带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只是为了政治作秀。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 牛新春:
以色列会宣称救援行动是作秀、物资匮乏,但救援物资确实存在,只是数量存争议。当前这场舆论战中,国际上不少人相信救援船队的说法,而以色列国内许多人则支持政府观点。
“全球坚韧船队”被拦截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抗议浪潮。10月2日,数千名英国民众聚集在以色列驻英大使馆前,与警方发生轻微冲突;在土耳其,数万民众走上伊斯坦布尔街头,抗议以色列的拦截行动;联合国安理会于10月2日召开紧急会议,土耳其、黎巴嫩等国要求“强烈谴责以色列的非法行动”。但因美国的反对,最终仅通过一份模糊的主席声明,呼吁“保持克制,优先考虑人道主义需求”。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 牛新春:
从无人机袭击、海上扣留抓捕、虐待囚禁到最终遣返,这一系列新闻事件对以色列而言尽是负面。为减少负面影响,以色列开展诸多工作,向国际社会宣称已收集船队救援物资并转运至阿什杜德港,再经正规渠道送至加沙灾民手中,同时还进行了危机公关。
从2010年的“蓝色马尔马拉”号试图突破以色列封锁对加沙地带运送物资,最终导致10名土耳其公民丧生,到2025年的“全球坚韧船队”,十多年间地中海的海浪见证了一次次人道远征的悲壮。如今哈马斯与以色列达成了新的停战协议,以色列承诺人道物资可以进入加沙,但这一切又真的能够顺利实现吗?
尽管以哈开始执行停火协议,但是加沙地带的平民生存境遇仍是堪忧。最近马来西亚伊斯兰组织透露说,第四批全球力量组成的“坚韧船队”会在11月出发,力争在斋月前抵达加沙水域,会参考前三批船队的遭遇来努力突破以色列的围堵,并寻求通过陆上拉法口岸为加沙平民提供人道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