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专访|松下全球副总裁、中国日本商会会长本间哲朗:中国是创新大国

本间哲朗,松下全球副总裁、中国日本商会会长,近日做客凤凰中心接受《风云对话》专访,就中日经贸新动向及全球关税挑战等话题分享看法。

松下全球副总裁:

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更是创新和工程师大国

记者 倪晓雯:

相较于松下最初进入中国时,当下的中国经济、中国市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想请教的是,您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与市场?

松下全球副总裁、中国日本商会会长

本间哲朗:

我是在2019年4月首次派驻到中国大陆开展工作的。从那时起,我常对我们的员工、日本总部以及在华日企强调的一点就是,当今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市场大国,更是创新大国、工程师大国。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样的特质,在中国开展业务就很难成功。这六年来,我们始终致力于通过各种举措发挥这些优势。

记者 倪晓雯:

松下公司自身是如何根据这些变化调整业务的?

松下全球副总裁、中国日本商会会长

本间哲朗:

2019年,我在这里创立松下的区域事业公司——中国东北亚公司的时候,我提出了三个关键词,一是中国成本,二是中国速度,三是中国风格。我主张通过这三点来改变公司。具体而言,就是中国的事在中国决定,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的商品内容、设计以及产品开发环节均在中国本土完成。日本总部不再参与决策流程,虽然仍会保持联络,但决策权已完全移交,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价值链的重组。我个人的工作口号是“接地气”——也就是亲身扎根中国大地,呼吸中国空气,融入中国生活。这意味着要积极顺应中国的发展方式,这也是我始终秉持的工作理念。

记者 倪晓雯:

在中国部分行业,特别是电动汽车行业,正出现一种被称为“内卷”或“内向型竞争”的现象。日本企业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松下全球副总裁、中国日本商会会长

本间哲朗:

这个所谓的“内卷”现象,我认为是当今日本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的典型挑战之一。根据我们的经验来看,如果继续固守在已陷入“内卷”的市场中,将面临极其激烈的竞争压力。所以,许多外国企业的选择或许是不直接正面交锋,而是适度调整方向,另辟蹊径来发展

记者 倪晓雯:

整体来看,您认为对日本企业来说,同中国本土企业竞争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松下全球副总裁、中国日本商会会长

本间哲朗:

我认为关键还是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在疫情之后,我个人感觉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变得更保守了,消费者不太喜欢变化,认为和去年一样的商品就可以了,也没有必要改变设计。但中国市场的年轻消费者占比仍高于发达国家,他们始终渴求新事物、新功能和新特性,所以我认为抢占市场先机、主动提出创新方案至关重要

中国日本商会会长:

放弃中美两大市场,制造业将难以为继

10月30日,中美元首的釜山会晤确认了吉隆坡经贸谈判中达成的系列共识:美方取消对中国商品10%的“芬太尼关税”,暂停对华海事、物流及造船业301调查措施一年,中方相应调整反制措施。双方还将扩大农产品贸易,并妥善解决TikTok相关问题。事实上,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与美国就存在长期的贸易摩擦。时至今日,日本经济仍未走出当年的阴影。

记者 倪晓雯:

包括松下在内,许多日本跨国企业在很多国家都有业务,对于美国今年4月宣布的“对等关税”,日本企业整体上是如何看待的?

松下全球副总裁、中国日本商会会长

本间哲朗:

日本企业从70年代起就一直为贸易摩擦问题头疼,比如说松下,70年代是彩色电视机,80年代是录像机,90年代是手机。进入2000年后,在半导体领域也遭遇了贸易摩擦。我们不得不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日本以外的地区,但很遗憾,松下这些工厂如今几乎都已关闭。我也深切体会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制造基地至关重要。目前,我们在美国正建设两座大型的汽车电池工厂,我反复对大家强调的就是,建厂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打造能够生产具有竞争力产品的工厂,绝不是依赖关税,不是说因为美国关税高在那里建厂就赚了,我们必须确保工厂自身具备盈利能力,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

记者 倪晓雯:

另外,在这次日美(关税)协议中,为促进对美投资,日本政府决定提供最高5500亿美元的投资。在这个框架下,您认为会有更多日本企业愿意增加对美投资吗?

松下全球副总裁、中国日本商会会长

本间哲朗:

正如日本政府反复强调的那样,近年来日本在美国的投资长期保持首位。无论是汽车产业还是我们电器产业,都在美国建立了多个据点。考虑到这种趋势,我认为这次达成的共识正是这种趋势的自然延伸。

记者 倪晓雯:

但总体而言,关税也被理解为中美对立,经济分化的体现之一。整体上,日本企业在这种中美经济分化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呢?

松下全球副总裁、中国日本商会会长

本间哲朗:

我在公司内部经常说,松下在中国建立了非常庞大的团队,有很多员工在此工作,开发生产了很多产品,软件工程师也很多,同时我们还拥有众多供应商,与此同时,美国也是我们传统的重要市场,我们并非要二选一,而是坚持在美国和中国双线并进的基本方针。当然,这仅代表我们公司的立场。有些日本企业可能缺乏这样的实力,这属于各企业自主决策范畴,我们中国日本商会无法多做评论,各公司应结合自身战略作出判断。不过多数大型日企仍坚持在美国和中国双线布局——毕竟这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若放弃这些市场份额,经营将面临巨大困境,特别是对于制造业来说

制片人:王志江

编导:那可

编辑:那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