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选不满意项没反应,勾选满意项才能提交,一些地方的线上政务服务评价页面被质疑植入“好评滤芯”;隐晦暗示、送礼发奖,一些地方“花式”索要好评,甚至向群众发放印有标准答案的测评填写“明白纸”;更有单位索性在问卷表上搞“障眼法”,设置“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等重复答案,把“满意”变成唯一可选项,这种“满意度”能让谁满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满意度调查,本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注水”“掺沙”的满意度无疑变了味,失真的调查结果既不能反映社情民意,恐怕还会在群众心中减分。有人说,“平时不见上门,一到测评时便轮番来说,叮嘱在问卷里填个‘满意’,抹不开面子便只好照办”;也有人说,“每次发测评表,不少同事直接给满分,让我打98分都觉得有压力”;还有的单位很无奈,“一些回收问卷100%满意,看似把满意度调查太当回事,实则是没把群众满意与否当回事”。凡此种种,与其说是“报喜不报忧”,不如说是邀功诿过的心理在作祟。
满意度测评被异化为形式主义“秀场”,本质上是政绩观错位。一些单位不在干事创业上下足功夫,却在“数据满意”上动歪脑筋,平时不出实招解决真问题,考核测评时才“临时抱佛脚”,通过极限操作营造“一团和气”。这样的做法,只会误导决策判断。还有的单位频繁“问卷于民”,打着满意度调查的幌子自我贴金。相较于敷衍应付的“对上交差”,掩耳盗铃式的群众“被满意”为害更甚,会严重损害公信力。
纠偏满意度调查,还得在务实上下功夫。比如,探索将群众评价、上级部门评价、第三方机构评价有机结合,避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善于倾听意见,方能正视问题,问卷调查模式也应做出优化调整,不拘泥于模板化的固定选项,让群众“吐槽”没有后顾之忧。被测评单位更得端正心态 ,正视测评结果,既然有勇气接受测评,就要有勇气接受“不满意”。摒弃捂盖子心理,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才能将“不满意”化作改进工作的动力。
防止问卷沦为“夸夸卷”,避免满意度调查从“赋能”变“负能”,不少地方在转变思路,多措并举破解“数据依赖症”,值得借鉴。四川省遂宁市反其道行之,创新开展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调查,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解决了一大批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云南省罗平县纪委将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纳入监督检查的重点范围,对测评工作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严肃查处,以“长牙齿”的硬举措挤出满意度调查里的“水分”,切实破解“定制式满意”。
满意,是干出来的。如果把收到反馈当成完成任务,满足于“意见记下了”“诉求登记了”,后续的整改行动却迟迟跟不上,便很可能成为“半截子工程”。毕竟,群众在意的不是满意度调查“搞没搞”,而是急难愁盼问题“解没解”,认的不是“满意”两个字,而是能不能拿出“真作为”、落实“真解决”。
群众心里有杆秤,虚头巴脑的假满意可以休矣。直面痛点、靶向改进,让“不满意”在一次次扎实调研、用心解决、跟踪回访中逐步转化为“满意”,才能真正提升满意度。
这正是:
杜绝假满意,识别真民意。
校准政绩观,掂稳民心秤。
(文| 戴林峰)

图片来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