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针锋相对》节目组/编辑:小玉
开吧吧友陈阿姨给杭州交通91.8《针锋相对》节目投稿:女儿请秒回师,该不该劝阻?
月薪九千花五千,
只为买人“秒回”倾听?
杭州陈阿姨投稿,00年女儿工作月薪9000元,吃住在家却毫无存款 ,一开始以为女儿谈恋爱了,好奇心驱使下偷看女儿手机!结果发现女儿每月花费5000元购买了一项名为“秒回师”的服务——由真人在指定时段内提供即时消息、电话和视频回应,双方素未谋面,交流内容也仅限于工作、友情与家庭烦恼。
陈阿姨很纠结也很无奈:这笔高昂的情感消费是否值得?自己应不应该介入劝阻?
吧友热议
有一部分吧友认为应该劝阻,不能沉迷虚幻情感支持,宜在现实中寻找更健康的方式。
星桥UFO:不如自己去考心理相关的证,不仅自己能渡己,以后还能帮别人。
小芳2017:5000块钱投资自己多好呢,去健身看书或者学技能,这不比找个秒回师要更有价值。
大头条:现在年轻人习惯在网络上寻找答案,走出去多交几个朋友就好。
都胖在肚子上了:秒回师要把客户留住,回复的内容都是挑你喜欢听的,极强的情绪价值依赖会玩物丧志。
格桑梅朵:拿出一大半工资来追逐虚幻,是非常不值得的,妈妈一定要多倾听陪伴,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爱。
有一部分吧友认为不劝阻,理解并支持女儿疏解情绪的选择。
庄睿:我以前也找过,是因为有些事跟现实朋友说不来的,找网络树洞吐槽,很值得!
可恶的葱:交浅言深,反而是没有利益冲突或者是很远的朋友,那才会袒露心声。
30岁的大姑娘:相当于花钱疏解一下情绪,你再过一段时间再看看情况。
豆腐王村村霸:就冲妈妈还要偷看她的手机这个事,她就应该请这个秒回师提供情绪价值,开导自己。
各佬管呐:存在即合理,既然它存在必然有其道理和作用。
有一部分吧友表示比起金额母亲更应关注女儿的心理健康,寻求专业帮助与真实关怀。
傀儡娃娃~:要正视女儿的心理问题,她已经严重到身边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让她去倾诉才找了秒回师,如果长期花钱,说明她对秒回这个事已经产生了情绪上的依赖,毕竟谁不喜欢有人每天都顺着自己的话说呢?
生为客场:要每月花5000块钱让人陪自己聊天的人,她的心结不是5万块钱能解决的,妈妈还是先别心疼钱了,先关心她的心理问题吧。

(图片由AI生成)
《针锋相对》节目评论员评论
杭州交通91.8特邀评论员小玥认为:正视当代年轻人的情绪需求,需要家庭理解支持。
月薪九千却花费五千购买“秒回师”服务,在长辈眼中或许难以理解,甚至视为不切实际的浪费。然而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情感共鸣与即时回应的迫切需求,职场委屈、人际摩擦或家庭关系中的微妙羁绊,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宣泄出口。
对重视精神满足的年轻人而言,为情绪健康付费与为健身、学习投资并无本质区别,均是对自我需求的正视。相较于压抑情绪或通过熬夜、暴饮暴食等有害方式排解,选择专业情绪陪伴反而体现了更为理性的自我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女儿的交流内容多围绕日常烦恼,并未涉及情感越界,核心需求是倾诉而非恋爱,若强行干预,可能适得其反。若能放下成见,主动倾听、回应其情感需求,家庭或可成为更温暖的港湾。当现实陪伴足以满足情绪需求时,年轻人自会重新审视此类消费选择。
杭州交通91.8特邀评论员修齐认为:拒绝高价伪陪伴,追求真实情感与专业帮助。
斥重金购买情感上的即时回应,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奢侈消费。月薪九千却将过半用于购买“秒回师”服务,反映出部分年轻人在情绪管理能力上的欠缺与改善意愿的不足。与其依赖这种建立在付费基础上的虚假关系,不如在现实生活中拓展社交、增进亲友沟通、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结。
没有人有义务全天候以某个人为中心进行回应,这种人造的“关怀”只会助长自我中心,削弱现实适应力。每个人都需学会面对孤独、管理情绪,若确有情绪困扰,应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而非沉溺于这种代价高昂的虚假慰藉,否则极易形成依赖,阻碍人格的独立与发展。
父母对此的劝阻不应该是大吼大叫,更不能是强令禁止,以平等、理性的态度与子女交流,帮助他们辨别何为真实、有建设性的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