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超保130万亩 湖南“十四五”自然资源护航高质量发展

11月21日上午,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湖南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成就。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省自然资源总督察李全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谢文,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自然资源副总督察龙军,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欧阳志军,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宋琤出席发布会。

李全胜表示,“十四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自然资源系统自觉将工作放在中心大局中谋划推进,统筹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水平安全、高效能治理,努力以自身工作确定性应对各类不确定性,“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5个约束性指标和10个预期性指标总体较好完成,5个重点行动和4大重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认真履行“两统一”职责,统筹协同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党中央赋予自然资源部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湖南紧紧围绕这一核心职责使命,全面夯实基础,锐意改革创新,“统”的共识、态势、合力进一步加强。土地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全面建立“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长株潭都市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江科学城等重大专项规划加快落地,“机器管规划”机制不断完善。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年度变更调查以及多项专项调查,打造全国领先的“天空地网”综合监测体系,形成全省自然资源“一本账”,实现“一家出数据、大家用数据”。以不动产统一登记为基础,逐步拓展到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实施统一确权登记。构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协调联动机制,健全“省统筹、市为主、县实施”的组织保障体系,连续四轮成功申报实施国家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绩效完成率均居全国前列。

聚力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资源要素保障更加精准高效。湖南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在规划中为9311个重点项目预留发展空间,批准用地72.74万亩,供应土地157.68万亩,保障了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张吉怀铁路、犬木塘水库、安化抽水蓄能等1292个重大项目及时落地。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成全国首个省级自然资源全要素市场平台,土地、矿产等6类资源要素实现全品类集成、立体化展示、交互式推介、多场景运用,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平台成交各类资源超1500宗,总金额突破430亿元。深化用地、用林、用草融合审批改革,推行智慧选址、智能组卷,审批质效大幅提升,政务窗口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服务“五好”园区建设,深入开展园区土地利用清理整治,支持园区调扩区70.91万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成入市146宗、9.38亿元,带动乡村振兴投资超70亿元。推动矿业供应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精准投放矿业权273个,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坚决端牢粮食、能源资源“两个饭碗”,安全发展根基更加稳固坚韧。

在粮食安全方面,湖南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田长制,统筹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现有耕地5502.76万亩,超过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目标(5372.66万亩)130.1万亩,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相比2020年下降61.5%,连续两年获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优秀”。

省委将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改革纳入第一批重点改革事项,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推进“山上换山下、小田改大田、分散变集中”,耕地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创新实施违法用地“双零”行动,违法占用耕地面积相比2020年减少90%以上。

在能源资源安全方面,省政府出台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意见,组建省矿产资源集团,设立地勘基金,加强战略性矿产和优势矿产源头管控。深入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省探明矿产122种,钨、铋等34种矿产保有资源量居全国前三,“十四五”时期新增锰矿资源量5567.6万吨、锂矿资源量225.3万吨。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新增锂资源量131.3万吨,刷新了同类矿床规模纪录。(高海艳 刘文怡)

来源: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