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宇宙君
编辑|美米
在今年原本一片沉寂、万马齐喑的暑期档中,《哪吒》以「逆天改命」之势,让国产动漫迎来久违的高光时刻。
据猫眼数据,截至8月19日,该片票房已超过40亿,并确定将在北美上映。
在目前国漫的水花里,缺乏长线IP、人才匮乏、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不在少数,以其短暂的发展历程来看,国漫实现产业突围,道阻且长。
哪吒火了,但它能不能给国漫产业带来一剂强心针,现在还是未知数。
Part.1
66次剧本修改、1400多个特效镜头、参与制作人数1600多人(创国漫制作人数纪录)、70家参与制作和宣传的公司,这是1部《哪吒》背后的数字。
导演饺子对后期制作有着严格的标准,做「申公豹变成豹子头」这一特效镜头的特效师磨了两个月,还是无法达到导演的要求,最后他实在被逼疯了,跳槽去了另一家特效公司。
导演好不容易找到了新特效师,突然发现这家外包公司派来承接业务的,还是那位辞职、打过交道的老相识。
另一组数字是,占《哪吒》全片80%的1400多个特效镜头,邀请了全国20多个特效团队助阵。
创作团队在剧本和特效上的确下了功夫。一部好作品也肯定离不开众多制作人员的合力,但一部作品的制作和宣发,涉及70多家公司,在国漫产业上绝无仅有。以前期上映的《玩具总动员4》为例,其背后的参与公司只有迪士尼和皮克斯。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国内外的产业集中度和工业化程度。
中国的动漫创作团队更像是「小作坊」,「小米加步枪」是他们自嘲的生存状况。要想完成一部好作品,他们必须依靠多主体协作。
这是「中国特色」生产模式的胜利,但这样的生产模式是「不能持续」。
跳槽又被找上的特效师背后,是国内特效制作水平的欠缺,是特效师、分镜师等关键人才的匮乏。
这种爆红,也带有运气的偶然。
今年六月下旬以来,先后有多部备受期待的国产电影因各种原因宣布撤档,同期上映的几部作品又缺乏足够竞争力,这为《哪吒》的爆红创造契机。
此外,恰到好处的点映节奏、借势炒作的「藕饼」CP,帮助该片实现了上映前期的口碑发酵和热度扩散。
Part.2
狂欢背后,是国漫沧桑的发展史。
上世纪四十年代,作为中国动画产业「拓荒者」的万氏兄弟,完成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艺术水平完全不逊于当时的迪士尼代表作。
新中国成立后,以上海美影厂为代表的中国动画艺术学派,以剪纸、皮影、水墨画等传统艺术为灵感来源,以中国古代神话、民间故事、寓言典故为创作文本,缔造了中国动漫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诞生了《大闹天宫》,让一位日本青年如痴如醉。他参考片中「孙悟空」的动画形象,创作出「铁臂阿童木」这一经典角色。他叫手冢治虫,日本漫画之神。后来人们才知道,他进入动画行业,该叩拜悟空一声「师父」。
1979年,国漫迎来了高光时刻。《哪吒闹海》横空出世,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斩获「特别放映奖」,中国动漫震撼世界。
八十年代,随着市场化浪潮的到来和数字技术的运用,一切美好褪去,中国动漫事业发展陷入困境。
此后一段时期,囿于「传统低幼、流于模仿抄袭、五毛钱特效和不会讲故事」成为长期以来戴在国漫头上的帽子。
进口输入的日美动漫成为中国动漫观众的「日常口粮」,人们期待着一个属于国漫的「春天」。
2009年,《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在中国创造票房奇迹。此后几年,包括《熊出没》等在内的一系列低幼向动漫作品开始充斥电影市场。
直到2015年,斩获10亿票房的《大圣归来》,率领国漫打破「低幼化」的标签,全龄化、合家欢的题材表达成为常规操作,中国观众看到了国漫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现象级作品的诞生,让资本开始逐利国漫市场。一夜之间,中国大大小小的动画公司身价倍涨,IP实现商业化运作、项目迅速变现。
这期间,《大鱼海棠》「十二年磨一剑」,终于在2016年登场,口碑褒贬不一、票房不温不火,踉踉跄跄破了5亿大关,终究没能成为一部爆款,给一段时间来呐喊「崛起」的国漫迷泼了一盆冷水。
随后两年的《大护法》和《大世界》虽然凭借着金马奖光环,在上映前期积累了良好口碑,但从最终的票房来看,仍旧无法出圈。
更糟糕的是,热钱刺激下生产出大量智商不在线的作品,对前期沉淀的国漫好口碑不断进行着消解。
直到2019年,《哪吒》问世。
《哪吒》的爆红,让光线传媒和其创始人王长田,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2014年,王长田开始系统化地布局动漫领域。投资国内动画公司、联合出品动画电影,在不断试错中加深对动漫市场的认识。
2015年,光线成立主做动漫的霍尔果斯彩条屋影业,王长田期待着一部打下光线烙印的爆款国漫作品。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再到如今的《哪吒》,都在这里启航。
跌跌撞撞的光线传媒和彩条屋影业经过多年努力,总算实现了「逆天改命」。光线照耀下的彩条屋一片明亮,但更多的国漫入局者还在黑暗中苦苦摸索。
事实上,95%的动漫公司都无法盈利。
因《少年锦衣卫》一炮而红的柏言映画举步维艰,B轮的融资没有着落,欠薪的丑闻还悬在头顶。
即使是有光线传媒庇护的公司,也还在IP孵化的阶段,离出成果,还有漫长的日子。这部分公司,大概20多家,占据行业的半壁江山。
时光匆匆,柏言映画在江湖中渐渐杳无音信,江湖冷暖,国漫自知。
Part.3
尽管《哪吒》的爆红为国漫带来一波资本注入,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下行压力,为国漫发展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因素。
这种不确定首先体现在票房结构上。一个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背后需要一个稳定的票房结构,目前中国票房除了春节档基本稳定之外,暑期、国庆等重要节点的票房都没有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
专业人士指出,中国电影观众增量的一个周期性见顶已经到来,市场下沉已经初步完成,票房人口红利已经丧失。另外,国家发改委于今年4月提出的「收缩型城市」政策也同样将对电影行业的发展提出新挑战。
不过好消息也是有的。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覆盖资本支持、税收优惠、资助补贴、人才培养、扶持原创等方面,来支持国漫发展。
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深厚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富有个性魅力的文艺理念,成为国漫创作的精神库存和素材来源。
移动互联网和视频平台的介入,也将助推国漫。
腾讯投资20余家动画漫画公司,在漫画内容制作上发力;B站着力开发《三体》动画版,希望借助这一全球范围内的头部IP,打破长期以来美国对科幻类动漫阵营的垄断。
Part.4
那哪吒的爆红有没有可能驱动当下国漫产业突围?
回溯日本动漫产业发展历程,总是可以借鉴经验的。
20世纪20年代,日本漫画业的率先发展;60年代,以手冢治虫为代表的漫画家们苦心创作大量故事漫画并将其改编为电视动画;80年代,漫画加动画大师宫崎骏横空出世,凭借登峰造极的艺术水平推动日本动漫走向国际;90年代,一大批漫画家和动画导演通过专业分工、紧密合作,推出大量兼具民族风格和国际视野的动漫作品。
此外,日本动漫还擅长用商业元素包裹艺术内核,使动画作品兼具娱乐性和思想性。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天空之城》,为观众塑造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描绘少年的心灵成长,还表达出深刻的环保主题,引发人类对生存环境、未来命运的反思。
这种批判精神和人文情怀,是中国动漫未来深耕的方向。
如今的日本动漫,国际输出居全球之首,占全球动漫播出市场的60%。旺盛的市场需求和粉丝消费拉动了创意生产,吸引了技术和资本,完善的版权法规为动漫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日本动漫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漫画为主导、以产业协作为保障的IP创意开发之路。
如果说日漫长于创意艺术和思想深度,那么以迪士尼为代表的美国动漫产业,在IP经营上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挖掘。迪士尼线下主题公园里,米老鼠的发卡、胸针、水壶深受孩子和成人的欢迎。
喜欢哪吒的网友焦急地官博下面催着,「我想要哪吒同款的乾坤圈手镯和敖丙同款的龙角发卡,官方啥时候能出?」
把这种对影片的短期追捧,转化为对角色IP的长效喜欢,是产业链里重要的功课。哪吒的突围固然值得欣喜,但在热度里思考国漫未来的发展路径,才是行业里正在奔跑的人,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