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还要会说!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应用文体扎堆,重视口语成趋势

2020年的高考既要面对疫情,又要抵御洪水,但不论有多难,作文题还是在不断创新中。

今年4套高考全国卷中,有三套都要求写作应用文体,包括主持词、演讲稿和发言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认为,重视口语将成为语文学科的新趋势,这或将成为素质教育改革新的风向标。

全国新高考Ⅱ卷提供了一段有关地名唤起风土人情或难忘回忆的阅读材料,让考生以《中华地名》节目客串主持人的身份,写一篇不少于800字、题为“带你走近_____”的主持词。

全国Ⅱ卷的阅读材料里罗列了墨子、英国诗人的名言和今年国际援助物资上的标语,考生作为“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受邀的中国青年代表,要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就连难度最高的全国Ⅰ卷也标新立异,要求写作口语交际应用文,班级读书会将围绕齐桓公受鲍叔和管仲辅佐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故事展开讨论,要求考生结合感触最深的一个人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

3套全国考卷的作文体裁偏重应用文体,创新力度之大可以说是在全国高考历史上都非常罕见的。往年的高考作文题,大多是提供一段阅读材料,自拟标题或半命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主持词、演讲稿和发言稿不但是非传统文体,而且需要引入更加口语化的表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姚喜双教授认为,高考作文采用应用文体可以间接促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联系实际能力,有利于克服过去语文教育和考试重文轻语的顽疾,同时也是跟上时代发展要求和对人才语言方面能力的需求。

现在已经进入了“媒体+”时代,不仅人人都可以创建自媒体账号,而且许多政府机构和官方媒体也在上线融媒体平台,不论是微信微博还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口语传播都变得更加广泛和重要,电视和网络综艺也涌现了许多诸如《我是演说家》、《奇葩说》等演讲类节目。

在这个万物皆媒的时代里,对口语的重视正成为一股新的潮流。同时,对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来说,“说话的艺术”与应用写作也是一项必备技能,高校通识教育和海外交流中演讲和小组项目占比不断提升,职场生活中企划宣讲和社交活动都考验口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我们以前的教育体系里,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社会工作之间一直有较大的口语教育断层,这一次高考作文考应用文体的创新,应当是教育改革重视口语的一次重要尝试。

对广大考生说,应该抓住这一新趋势,有针对性地强化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上海高考作文中,这类应用问题比较少见,但在上海中考作文中,应用文体也是考过的,诸如书信、通知等,而主持词、演讲稿和发言稿没有硬性的格式要求,内容形式也可以很丰富,可以叙述、可以议论,有时要引入名人名言,有时又要抒发个人的情感,可能还需要加入一些幽默灵活的表达,这不是单靠书面练习就能够提升的。

央视新晋主持人姚轶滨就说,目前语文学习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但现在能把发言讲好、甚至能把自己意思清楚明白表达清楚的学生,并不太普遍,这次的改变是从“写好”作文向“说好”作文的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信号。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洪岩指出,不仅题目形式重视口语,题目内容也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考生和家长也应当从思想意识上把握交流的重要性,因为人不是孤岛,交流是社会的本质特征。

采用具有口语风格的应用文体,对于高考作文来说确实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不仅顺应时代潮流,也是对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实际上,在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等全国性或地区性作文比赛中,一直都有演讲比赛的环节,一般出现在决赛环节中中,这也可以看作是把过去的“精英式”口语教育普遍化的一种尝试。

又或者如同上海英语高考中,把口试的10分纳入到150分总分中,那么,在自主命题省份不断减少的背景下,未来高考语文中,应用文体是否会成为常态,或者也像英语一样有“口试分数”,尚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听说读写”一个都不落,是未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特约撰稿:王与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