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庚子年,北京前门起了一场大火,烧掉了从大栅栏的老德记往西一直到观音寺的四千多座房子,也烧掉了密布于那一片大大小小的茶园戏馆。很多演艺人员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台口,只能被迫到外地演出。
“跑码头”大军中,就有这位未来执掌“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30余年的班主叶春善。如果没有那场大火,没有那次吉林之行,就不会有这一段延续百年的梨园传奇!
梨园一叶
1900年,叶春善只有25岁,工“末行”,终日辗转忙碌于搭入各个戏班演出。
叶春善
应吉林巨商牛子厚的邀请,叶春善搭的这个戏班出发前往吉林康乐茶园表演。可是还没到吉林,叶春善就在途中受了风寒,嗓子无法出声。他就主动找到了牛子厚,准备退还预支的包银,告辞返京。
《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研究》作者姜斯轶:叶春善他自己心里头有一套逻辑,这个逻辑现在听起来实际上挺有意思的,很有古人之风。他去找牛子厚说,您是请我来演戏的,我现在嗓子坏了,我唱不了戏了,你没有请我的价值了,所以我要走了,但实际上他没有走的实力。
确实,退了包银的叶春善连返京的车票都买不起。牛子厚当即说:天灾病痛,人所难免,虽然你暂不能演戏,后台诸多事物需要有人打理,你现在后台充任管事如何?
牛子厚此举其实是为了试探叶春善,看他能否堪起大任。牛子厚的计划十分宏大,他想复制当时上海的一种全新演艺体制:先建固定剧场,然后培养自己的底包演员,这样就只用在北京约请名角,既可以节省大量开支,又能有效满足新兴城市新的市场需求。
他希望这群基础演员由自己培养,所以就需要一个真正靠得住的人来办这件事。在后台一心一意当起管事的叶春善就是一个完美的人选。
据说直到戏班离开吉林前夕,牛叶二人长谈达四昼夜,但叶春善依然没有答应创立科班。
在后来的《富连成三十年史》这本书中,记载了他的这段话:京师科班,多如过江之鲫。但前赴后继,均未获得良好结果。推考其大因,不外乎老板自私心重,且无足以服人之才。
叶春善之孙叶钧:后来到回来的那一天,(牛子厚)给了我祖父一个信封,说你先别看,到了车上再看,我祖父就到了车上以后再看,还是委托他回北京替他来办一个小的科班。
牛子厚的诚心最终打动了叶春善,1904年“喜连成”科班创办,1912年后改名为“富连成”。
插班生梅兰芳与周信芳
1907年的北京戏班林立,在残酷的竞争中,喜连成很快遇到了进入戏园后的第一次危机。
“喜”字科六大弟子
当时头科“喜”字的主要学员大多十六七岁,集体进入了变声期,梨园行话称之为“倒仓”。这意味着仅招收了一科学生的喜连成,并没有后备力量可供顶替,演出力量不足,科班面临解散。
但也正是因为这次危机,当时才十几岁的梅兰芳、周信芳、林树森、贯大元他们来到了喜连成。
《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研究》作者姜斯轶:过去这种培养方式叫手把徒弟,就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徒弟,或者一个老师对几个徒弟,往往这样的小孩他个人条件也比较好。这些小演员的缺点是什么?他学成了戏之后没有台口,就是他没有实践机会。
喜连成正好可以提供这样的舞台表演机会,而且当时大家都承认这里有优秀的老师,舞台作风也端正。借台演戏,搭班学艺的梅兰芳、周信芳与喜连成结缘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这些知名童伶赫然出现在喜连成的舞台上,极大地改善了营业状况。喜连成转危为安,在京城站住了脚跟。
群英会
1909年的正月十五晚上,9岁的马连良被带到喜连成科班班主叶春善面前。叶春善端详了他很久,说了一句:“这孩子,成!”
马连良入的是第二科“连”字科,时值1909年,喜连成刚刚渡过自成立以来的最大一次危机。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15日,慈禧太后驾崩。按照清代制度,皇帝驾崩后的三年为“国丧”期,期间禁止一切娱乐活动,至少百天内不可动响器。
一时之间失去收入来源,科班内人心浮动,叶春善面临着一个大难题:解散还是维持?
梨园祖师之位
叶春善固然可以解散科班一了百了,但就此便要失信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牛子厚,结义时要替祖师爷传道的誓言也将付诸流水,几十名学生也将失去依靠。可是如果不解散,如何养活这一整个科班的数十人?
叶春善孙媳孙萍:基本上把家里所有的积蓄能卖的都卖了,就是为了支持富社的生活,学生得吃喝拉撒,那么多孩子,还有怎么也得给老师一些生活费。所以那个时候说了一句话,叶春善说的,说“冷了迎风站、饿了腆肚行”。
就在叶春善决定不散班的第二天,总教习萧长华拿出了他珍藏的秘本全本《三国志》。
《三国志》是清末有名的三庆班在“大老板”程长庚执掌后,邀请外号“卢台子”、擅长编写连台本戏的卢胜奎执笔改编而成。自三庆班解散,彼时的京城的观众已经有多年没有领略过这部连台大戏的风采了。
富连成总教习萧长华日后回忆:“当时从周先生手里得到《赤壁鏖兵》抄本,事实上并不够完整的八本,已有残缺。给科班的学生排戏,没有准谱不成,必须摘清楚,弄利落,该添的添,该补的补,做一番清理。怎奈自己幼儿失学,书底儿浅薄,整理这样一出大戏,事非容易。乍出执笔时不敢人多,人多主意多。只得整理出样儿来之后,再请别人严格批评,畅抒己见。”
“舌战”是全戏演出定胜负的头一炮,必须打响。就戏而论,也是诸葛亮过江来的头一仗。这场“舌战”,学生每天早晨起来,洗漱一毕就念,除了吃饭、解手,一直到晚上睡觉,一天不出屋子,就跟这场戏“扎”上了。光是这场戏,排了一个多月。
最终,36本《三国志》经萧长华删繁就简,改编为12本,分别为8本的《赤壁鏖兵》和4本的《取南郡》。禁演结束后,喜连成的学生们开始在广德楼演出。
《马连良传》作者张永和:那个时候演员雷喜福的鲁肃,王喜秀的孔明,侯喜瑞的曹操演得都非常好,当时非常轰动,大伙就看到是这么大的小孩能够演三庆班的,一年才演一次的连台好戏,所以一下子喜连成的名声在外。
京剧电影《群英会》
上世纪50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京剧电影《群英会》。电影一经面世就引起如潮好评。其中,周瑜是富社第四科,“盛”字科弟子叶盛兰,鲁肃是富社第三科“富”字科弟子谭富英,黄盖是富社第四科,“盛”字科裘盛戎,曹操是富社第五科,“世”字科袁世海,蒋干萧长华是富社总教习,而饰演诸葛亮的则是富连成第二科学生马连良。
其主要演员,要么是富连成的学生,要么是富连成的老师,有人笑称这是京剧科班富连成的校友大集会。
从1904到1948,从晚清到民国,富连成不只是一个44年的故事。从富连成到延安剧团,到台湾大鹏剧社,到香港武侠电影,到今日之京剧,这甚至不只是一个100年的故事。
敬请观看凤凰大视野
《梨园一叶——京剧科班富连成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