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教育集中在理工科,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被压缩到最少,人类没有这份闲心了。
——刘慈欣《流浪地球》
”
大年初三,在我的极力鼓动下,三个亲戚被说服,一同欣赏了这部被称为“科幻电影里程碑”的大片——《流浪地球2》。
《流浪地球2》非常火,即使是老家县城,也是场场爆满。我废了好大劲,才抢到了县城第二流影院第一排的座位。然后,四个人三个小时全程仰视,只为了看国产科幻崛起。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观影团队的成分:
海豹 (笔者,看过《流浪地球1》及原著,轻度科幻迷)
亲戚A(哥哥,没看过《流浪地球1》,科幻小白,清华环工博士)
亲戚B(姐姐,看过《流浪地球1》,科幻小白,北大医学硕士)
亲戚C(弟弟,看过《流浪地球1》,轻度科幻迷,高中生,吴京粉丝,理想是成为飞行员)
观影团队都是年轻人,在去电影院的路上,兴致很高,讨论剧情不亦乐乎。但看电影的过程却是“高开低走”。
前一个小时,特效轰炸下,完全符合预期,四人都很满意;中间一小时节奏开始拖沓,众亲戚转入沉默,不断掏手机缓解无聊。最后一小时剧情稍显失控,出现了一些逻辑上的硬伤,亲戚A和亲戚B提前退场,亲戚C睡着,我坚持看完三个小时,但上了两次厕所。最后四个人共同结论是不好看。
这里先声明一下,本文没有带任何偏见。因此,请不要因为影评,上升到本人立场、智商、收了谁的钱等等问题上。这只是部电影,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任何观众都有不喜欢的自由。
好了,言归正传。《流浪地球2》到底不好看在哪里?
客观讲,《流浪地球2》有很多优点。当做特效爽片,非常好看。但如果考究一点,它也有很多缺点,其中最致命的就是——乱。
《流浪地球2》叙事手法看上去很高端,是编年史+多线叙事。但很遗憾,电影最终呈现的效果是,三条叙事主次不明,衔接也非常生硬,混乱。在此基础上,又剪辑了大量累赘重复的镜头,包括不限于:1.各国专家低头。2.各国民众祈祷。3.联合国吵架。4.各国新闻播报。单单把这些镜头合并,就足足有半个小时之久。换言之,这是一部很容易让人“累”的电影,有近20%的内容对剧情没有任何推动作用。
《流浪地球2》特效是很棒,太空电梯扶摇直上的长镜头,让2D电影有了坐过山车的体验,后面几个大场面也不输好莱坞。但问题在于,《流浪地球2》的特效稍显单调,基本都是围绕“基建、点火、爆炸”展开,色彩以“银、白、灰”为主,不一会就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原著中很多具有美学意义的场面(比如机动雪橇横跨太平洋、末日下的大狂欢),电影中并没有机会还原出来(因为电影跟原著也没太大关系)。不吹不黑,美学方面也有一定进步空间。
然后说人物。尽管《流浪地球2》号称是一部歌颂全人类的电影,但他聚焦并不是全人类,而是一部分精英在危机下的表现。最直接的证据是,电影中所有角色都是外交官、科学家、宇航员这样的大人物。几十亿普通人怎么想,怎么做,主创团队丝毫不关心。这种处理的结果是,电影尽管一再强调“没有人的文明,将毫无意义”的人文关怀,却自始至终没有对普通人精神状态、日常生活的刻画。最终,影片的主体和主旨呈现严重割裂,给人一种欲说还休的复杂观感。
诚然,这样的安排可能与原著设定有关。刘慈欣解释说:“在一个危机的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流浪地球》原著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熔浆渗入地下城,大家都按照年龄自觉排队逃生,最前面是婴儿,之后是幼儿,最后是老人。显然,在刘慈欣的笔下,人类已进化为一种为生存下去绝对理性的物种。在这种背景下,小人物的家长里短、生离死别确实没有刻画的必要。
可就算这个假设成立,那还是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原著设定的人类理性化发生在“逃逸时代”,也就是人类经历了无数次生离死别之后,麻木的时代。而电影版的剧情发生在“逃逸时代”之前,这个时候《流浪地球计划》还没有敲定,应该是谣言与科学并存、享乐与奉献合鸣、混乱与团结交织、人类情绪最复杂、最丰富的时代。但电影中却完全忽略了这个可发掘的内容,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大人物身上,这不仅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偏执。
坦白讲,观众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在灾难来临时,普通人的人生百态、生离死别才最容易引起共鸣。而《流浪地球2》反其道而行之,让普通人以“庸众”形象群体出现,或无所作为,或给精英团队添乱,以此反衬精英的伟大,这不是电影所宣传的集体主义,而是赤裸裸的精英主义。
更何况,电影秉承的精英主义还是一种狭隘的精英主义。大量顶尖精英在面对危机时,都是摇摆、易怒和不靠谱的“亚精英”。只有三大主角及其裙带角色是坚定、冷静和可靠的“超精英”。如果说刘德华和宁理还算有些“人情味”,那吴京和李雪健则彻底变成了意志力的化身,在没有任何情绪递进和铺垫下,毅然决然,大公无私,战无不胜,超然凌驾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笔者认为,无论是什么电影,都要对人物有细致的刻画。主角不一定要“十全十美”,英雄也不是非要“一尘不染”。没有缺点的人物是单薄的,而电影一旦失去了丰满的人物,就好比人失去了灵魂,打扮得再漂亮,也只是躯壳而已。
另外,根据电影反复出现的暗示可知,人类应对“危机”各种计划的失败,及连带的巨额财产损失和牺牲,归根结底都是Moss机器人下的一盘大棋。为了使人类团结,所以要毁灭一部分人类。换言之,《流浪地球2》隐含这样一种理念,在绝对正确的哲人王(Moss)带领下,精英们团结一致,才能解救愚昧短视的庸众。Moss在下一盘大棋,精英都是它的棋子,无数庸众更是“拯救你,与你何干”?
这种机器人-工程师-庸众的层级结构,难免让人联想到柏拉图构想的,由哲人-武士-平民组成的乌托邦。按理说,电影既然设定了“永远正确”的Moss,那必要的牺牲就成了“电车难题”,伦理上不置可否,功利上却一贯正确。因此,《流浪2》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有一套经柏拉图推演的古典逻辑。仅此一条,就注定它有无数支持者。
不过,《流浪2》的逻辑也并非无懈可击,它至少涉及两个质疑。第一、人类如何制造全知全能的机械哲人王?第二、就算真有一个全知全能的“神”,又怎么保证它甘心为人类服务,不演变为“智械危机”?这些内容,电影没有讨论,却值得我们深思。
说了这么多,我依然感谢郭帆导演及其团队,把小说搬上荧幕,满足了科幻迷的遐想。《流浪地球2》是不是好电影,我说的不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