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档案信息化发展历程,影响结局的一步:“起步阶段”

在人们漫长的社会活动中,那些美好的瞬间、有价值的信息都被以各种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发展成为“档案”,起初,档案都是由纸张记录,称为纸质档案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纸质档案不能满足利用需求,档案形式与管理也要同时进步,“档案信息化”就推动了档案管理的前进,那今天就分享一下,信息化的起步阶段。

往期也分享了关于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往期,关注并回复“档案管理”即可领取精心准备的资料。

档案管理,我来帮你,我是案多星

一、 档案信息化

对我国档案信息化从化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有助于认识其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教训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从推进方式、建设规模、建设重点、档案管理方法革新程度等角度来看,我国档案信息化大致经历了起步、成长、提升三个阶段。

今天,我们就剖析一下这三步中重要的一点,也同样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步,那就是“起步阶段”

二、 信息化的起步阶段

我国档案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大致可以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段时间内。

这个过程不仅为档案信息化的道路带来了良好的开始,这段过程的工作质量也会决定整个过程的结果,那这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吗?应该如何把控好质量呢?

1. 推进方式为自发式

我国档案信息化起步于个别单位自发性的研究和实验。1979 年起,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等个别机构陆续购置计算机设备。

并开展了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应用的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工作,并着手开发档案管理实验性的应用系统,拉开了我国档案信息化的序幕。

2. 以单机系统为主要工具

20世纪80年代应用在档案管理中的信息技术装备主要是单机系统,当时研发的管理软件主要也是单机版,正是由于此原因,当时的档案信息化被叫做“档案计算机管理”。

3. 基于机读目录档案辅助管理系统为重点

此阶段中,计算机处于档案管理辅助工具的地位,且只能覆盖档案管理的部分环节,代表性应用是建立机读目录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档案编目和目录检索。

自动标引技术是这个阶段研发的关键技术,同时在检索处理技术上也有所创新,如档案馆的基于模糊运算的智能性检索系统和国防科工委档案馆的人工智能关键词处理技术等。

也有许多相关的著录标引标准也于20世纪80年代出台。档案辅助管理系统的建设需求带动了国内档案管理软件市场的发展,通用性软件开始出现

4. 建设规模较小,相对封闭

这个阶段拥有计算机装备的机构很少,数据量也不足。尽管中央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等几家档案馆的数据记录总量分别超过100万条。

但是就平均水平来看,受设备和人员不足的限制,每个单位每年的平均建库量不足5万条记录。

同时档案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档案部门内部,未与其他系统相连,而且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也只是少数专业人员,所以应用效果受到局限。

到这里,档案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就已经分享完了,上述的特点中也指出了档案信息化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论是事业单位还是档案馆,在信息化过程中都是存在的。

那么在科技发展如此发达的今天,有什么好的工具帮助我们进行档案信息化吗?有的,那就是“档案管理系统”

“档案管理系统”继承了起步时的建设目的,拥有检查目录,对档案进行集中管理,还可以连接网络实现在线管理,这都是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

那么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种工作方式呢?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档案管理系统”“档案数字化”,关注搜索“案多星”,你想要的都有!

这期就说到这里,觉得有用可以分享给身边的人,有问题可以关注咨询我,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我们下期再见。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立即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