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为什么成为美国精神?

美国历史始于东部,但最能体现美国精神的却是西部文化,西进是年轻美国的历程,而牛仔,是美国的精神代表。

牛仔是1860-1880年代美国畜牧业的伴随物。然而牛仔是干什么的?是中国人说的放牛娃?NO,其实是牛贩子。

美国的西进除了淘金之外,主要就是养牛、卖牛。向外地卖牛,当时没有铁路、汽车,所以就需要人赶着牛长途跋涉,这些人就是牛仔。

奔驰在草原上

美国的牛最早是由哥伦布带去的西班牙牛。1540年,西班牙探险家科罗纳多去北美,带去了500头牛,这些牛被运到墨西哥北部和美国的亚利桑那州一带,不断繁殖。1611年,英国人又把数量众多的牛运到弗吉尼亚的詹姆斯城。从此,英国种的牛便在北美东海岸大量繁殖。

到了1867年,得克萨斯州已有5000万头牛,是全州人口的6倍。牛多了也麻烦,到处吃草,还祸害庄稼,把得州人搞成了“有牛的穷人”。与此同时,东部、北部、西部金矿地区却牛很少,价格还高的离谱。在得州一头成年牛3-4块美元也卖不出去,而在北部市场价能卖到30-40块美元,于是,在暴利的驱使下,得州牛仔长途贩牛的历史开始了。

首先发现商机的是一个叫奥立佛·拉文的牧场主,他注意刭,一群野牛在大草原上吃草,总有一头强壮的领头牛在前面带路,其他牛都紧跟其后,头牛走到哪里,其他牛就跟到哪里。这些西班牙牛生命力极强,喝足一次水后,几天也不会渴死。冬天也很少冻死。在贩运途中,他还发现,如果让牛群一边吃草一边行走,不用拼命赶路,到达目的地时,牛还会长膘。拉文先尝试着将牛群赶到东边几百英里外的路易斯安那销售,赚了大钱。

但是,要想把得克萨斯的牛长途驱赶到千里之外西部科罗纳多销售,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途中要经过印地安人的聚集地,一但被袭击,后果不堪设想。另外,得克萨斯和科罗拉多之间多为戈壁沙滩,许多地方没有一棵树,有些地段相隔百里,没有任何水源,如何迷失方向,人和牛都会被渴死,所以,一般人不敢贸然前往。

然而,拉文却不在乎,他不仅胆大,而且能熟练使用亨利步枪,还弹无虚发。他多年骑马穿行于运送牛群的小道上,经验丰富,后来他被人们称为“得克萨斯牛道大王”。

赶牛

1860年,他请在当地居住多年的邻居约翰·道森做向导,雇用了一批墨西哥牛仔,从得克萨斯的达拉斯出发,穿过新墨西哥的戈壁滩,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成功地将100多头牛驱赶到1500公里之外的丹佛。

南北战争结束后,南方军队中的许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后找不到工作,而漫山遍野的牛又需要人来管理和放养,这是他们唯一的就业机会,为了谋生,这些白人青年开始向墨西哥牛仔们学习圈牛和套牛技术,加入到牛仔的行列。

1865-1895年是牛仔鼎盛时代,新的肉类保鲜办法的出现、牛肉需求急剧增长、铁路的修建与延伸,使得牧场经营业在美国西南部非常兴盛,也加剧了牛仔们运输途中与牛道两旁居民的矛盾,牛仔们不得不改道而行,运牛路线逐渐西移。

1860年代,牛仔的工资以天计算,标准工资是一天一美元,他们当时被称为“价值一美金的人”,牛仔们大多为单身汉,雇主都还管饭,这样几个月下来,牛仔们能赚上百美元。这在当时的收入水平还是很高的。

经过艰苦寂寞又充满危险的长途跋涉,一旦安全到达目的地后,牛仔就会立即开始粗野的狂欢,他们狂饮、滥赌、嫖妓,大把花钱,深受酒馆、赌场老板欢迎。喝得酩酊大醉的牛仔,经常一言不和就拨枪互射,大打出手,一般胆小的人不敢靠近。

对射

一些骑在马背上的牛仔,大摇大摆穿行于小镇的街道上,互相开着粗鲁的玩笑,镇上的居民为之侧目。牛仔中有许多人曾是南方部队战败的士兵或军官,当得克萨斯的南方人与堪萨斯的北方人狭路相逢时,为了一点小事就可以动武。有人形容得州牛仔是“说话慢吞吞,拨枪快如风”。因此,在北方居民的眼中,牛仔都是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都是有故事的人哪。

牛仔中也有女性,她们在牧场里工作,她们着装惊艳,风情万种,骑马和射击技术更是让人惊叹,她们是坚强与个性的象征。

女牛仔

到了1880年代末,美国铁路网已遍布得克萨斯及西部各地,铁路运牛很快取代了牛仔赶运;养羊业的利润逐渐超过养牛业;种植业不断由东向西拓展,不少牧场主改为经营农场。这样,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牛仔时代戛然而止,牛仔成了固定围栏牧场中的工人,到了21世纪,牛仔时代彻底结束。

牛仔时代的结束却是牛仔文化的开始。美国发源于东部,但代表美国精神的却是西部,而西部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牛仔文化。美国西部精神最先体现在西部小说中,这些小说使得“拓荒精神”得以形象化,并成为美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牛仔文化的传播,经历了西部牛仔小说、牛仔电影、牛仔服饰产业三个阶段。

西部小说展现了西部边疆生活的艰辛,拓荒者为生存而奋斗的精神气度,这种独特环境下所锤炼的民族精神,正是美国精神的核心所在。最早的小说为1784年约翰·菲尔森的《肯塔基的发现、定居和现状》,欧文·威斯特的《弗吉尼亚人》则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牛仔小说的起点,牛仔形象从此成为永恒经典。

夕阳下的牛仔

好莱坞的西部片使得牛仔形象成为美国神话中的英雄形象,牛仔精神最终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在荒漠边缘即将沉没的夕阳衬托下,头戴毡帽、脖系围巾、脚穿长靴、身挎手枪的牛仔,挥舞绳套把牛群聚拢,然后在牛群扬起的滚滚烟尘中策马扬鞭,驰骋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

美国经典的西部片有《火车大劫案》、《关山飞渡》、《正午》、《西部往事》等。其中,1990年的《与狼共舞》横扫当年的奥斯卡,震惊了世界影坛;2006年由中国导演李安拍摄的《断背山》也轰动一时。李安说道:“美国西部是个阳刚的世界,只有男人和动物。”

《与狼共舞》剧照

20世纪相继出现的“迷惘的一代”、“嬉皮士”、“垮掉的一代”,都不过是牛仔文化性格的不同表现。

除了西部电影,还有牛仔裤,在美国不论是政府官员、银行家、时装设计师,还是酒鬼,都同样喜欢它。

牛仔裤最早诞生于1850年代的美国西部,它最初是西部淘金工人的劳动服。牛仔裤之所以结实,因为它一开始就是用来装黄金的。牛仔裤的发明者叫李维斯,他发现淘金的工人衣服极易磨破。同时,他又发现西部到处都有废弃的帐篷,1873年,他用废帐篷的帆布裁成裤子,再镶上五个口袋及袋钉,口袋用来装黄金颗粒,第一条牛仔裤诞生了。

牛仔服

由于耐穿、方便、式样美观、别致,牛仔裤不再是淘金工人的专用服饰,成为美国社会中受到大众欢迎的一种时装。到了1950年代,牛仔裤这种十分舒适的着装恰好满足了人们对“自由”的要求。加上好莱坞的几位男影星在西部电影中穿牛仔装,它营造出了一种坚实、粗犷、不造作的男人形象,更创造出了一种现代服装格式,作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元素,受到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喜爱。1976年美国200年国庆之际,美国人将牛仔裤作为其对人类服饰文化的贡献,送进了迈阿密国家博物馆。

美国西部牛仔是美国特定时期的一个劳工阶层,但在20世纪美国小说、音乐和影视作品中,牛仔身上阳刚威猛与质朴侠义的一面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开掘和赞美,神话超越了现实。

牛仔精神的实质是自由、叛逆、粗犷、豪迈、潇洒、严谨、聪明、有绅士风度、敢作敢为、爱冒险、喜欢表现自己!这些元素组成了美国精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