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超级工厂”,汕湾1号项目顺利竣工!

12月30日,由中建科工承建的汕尾市省产业有序转移高新区标准厂房项目——汕湾1号国际智慧产业园正式竣工验收。

12月30日,由中建科工承建的汕尾市省产业有序转移高新区标准厂房项目——汕湾1号国际智慧产业园正式竣工验收,这标志着汕尾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汕尾承载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提供了优质的平台。

自去年11月9日开工建设以来,汕湾1号项目就备受各方瞩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4万㎡,总建筑面积约28万㎡,主要涵盖9栋二层的高标准厂房、1栋三层的服务中心以及配套生活设施,整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是一个集生产、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技术攻坚,打造汕尾“硬核”厂房

这是个不止有“排面”,更有“里子”的项目。就拿高支模施工来说。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高支模施工是大型厂房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难点,该项目一层层高9m,二层层高8.1m,柱网间距为8m*10m,均为高支模作业,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安全风险高。中建科工的技术团队通过多次开展专项技术方案评审和专家论证,邀请汕尾市建协专家及参建各方针对高支模施工方案进行联合验收,最终才确定了科学合理的梁板结构模板支撑参数,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在厂房设计方面,厂区内设有40m×130m和50m×170m两种结构的厂房,并预留了4栋可连接的厂房通过钢结构可灵活打通厂房之间的空隙,使生产线的总长度延长至770米,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和扩展性。项目负责人介绍到,厂房这样设计的好处就是可以应对不同企业的生产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满足企业多样化的生产布局要求,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厂房的垂直交通均采用外跑式和外挂式结构,这一独特设计有效规避了传统厂房结构对生产线的不利影响。在汕尾地区,这样的设计创新尚无先例,一经推出便收获了业主单位和入驻企业的一致好评,为整个厂房项目增添了独特的竞争力与吸引力。

|精研施工管理,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汕湾1号项目能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竣工验收,中建科工团队付出了诸多努力。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面临着建设规模较大、工期较为紧迫等难题。中建科工团队积极应对,迅速组织施工力量,在建设高峰期投入了约1000名现场劳动力。团队制定了详细的进度总控计划,通过专业计划相互穿插磨合的管理手段,将项目划分为三大工区,明确各工区的分工与职责,同时建立起灵活的协调机制,对人力、机械、材料等资源进行精确调配,保障了建设进度平稳且高效地推进,确保了施工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为提升建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项目每月开展劳动竞赛,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和党员先锋队,并举行“决战11・30动员大会”等活动。各参建单位签订履约责任状,在“咬定工期不放松,施工大干争先锋”“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等质朴的口号激励下,项目内部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互相促进的干事创业氛围,大家共同努力,推动项目按时、高质量地达成建设目标。

|厚植人文关怀,激发团队奋进新活力

此外,中建科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人文关怀,保障工人权益。在安全教育方面,重点开展班前交底工作,严格把关新入场人员三级教育,确保100% 全员覆盖,累计完成入场三级教育2300余次,并针对不同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如周安全晨会教育、班组长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教育、节假日安全教育等。在高温天气下,项目组织开展每周两次的常态化工友送清凉服务,发放清凉饮料和解暑物资,同时宣传科普预防中暑的医学知识。

为保障工人薪酬权益,项目严格落实实名制监管制度,监督工人工资发放情况,杜绝欠薪问题。还建立了工友维权服务驿站,构建连接各方的良性沟通机制,倡导通过沟通协商解决劳资纠纷,充分调动了工人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转化为推动项目工程建设的强大生产力。

汕湾1号项目的竣工,不仅是中建科工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又一成果,更是汕尾市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未来,该园区将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设施配套和卓越的品质空间,吸引众多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特别是在电子产品、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和生物工程等领域,有望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为汕尾市加快构建“5+N”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抢抓“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机遇,全面建设“双区”产业布局核心城市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凤凰网广东发自汕尾

编辑:严学艺

摄影:杨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