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体验ROG游戏手机5时,我们对18GB的内存印象深刻。
手机内存从每秒8G变成了20G?“记忆聚合”的解释真的那么神圣吗?疯狂打开25款应用的极端场景依然可以从容处理,难得的是杀后台不卡壳。
虽然ROG游戏手机5是大内存的先锋,但安卓阵营的主流旗舰仍然有12GB的内存。
在这种情况下,大内存仍然是小众“游戏”手机的特别匹配。但是,很多厂商在系统更新中引入了“内存汇聚”和“内存扩展”的概念,以带来更好的体验。
如今支持“内存融合”的机型很多,有的厂商甚至喊出了“RAM 12G秒变20G”的口号。
合并后的“大”RAM体验如何?
在研究其本质之前,首先要看它的实际“疗效”。
realme的两款旗舰ram都是12GB,在“内存聚合”的加持下可以扩展到7GB。realme UI的内存扩展有三档,可以增加3GB、5GB、7GB,每次调整都需要重启才能生效。
其实其他厂商也差不多。这前后我测试了几次,第一次得出差距不太大,感知不太强的结论。
一起打开三款手机游戏《和平精英》《王者荣耀》《崩坏3》,常见的应用有音视频、阅读、RSS等。正常情况下,再次打开后台应用很少会过载。
当内存融合未打开时,手机游戏将被“杀死”,常用应用的状态接近打开Memory expansion。但这有两个前提,一个是系统,一个是电量。
以realme UI为例。后台应用不能通宵运行,晚上有空系统会清理。低功耗(低于20%)也会促使系统清理后台应用,尽可能保持电池电量。
但大多数常用的应用,比如微信,默认都是在后台锁定,避免被系统强制返回。
体验过程中,手机游戏在被阅读的时候,基本上不会被系统退回,反而更像是被“封存”而不是在后台运行。换句话说,我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开始一个手机游戏,阅读了75%,然后回微信,然后截内容,直接输入。
当然,也有一些偶然的情况。体验真我大师版的时候,小智说:“以前都是打开原神放在后台。两天后,当我完成任务时,我点击它,发现它还在。”白天测试的时候没有还原这个场景。
或许这一次,所有12GB RAM的手机都用上了,这种感觉就不那么明显了。但是,在探索了“记忆收敛”和“记忆扩展”的实现原理后,我认为上述结论是合理的。
内存融合本质上是虚拟记忆
在酷安里,有一个软件叫 Scene 4。有一个“交换设置”选项,它有两个功能:交换文件和ZRAM。
获得ROOT权限后,可以在安卓手机上任意设置“虚拟内存”。
事实上,最近成为主流的“内存收敛”和“内存扩展”本质上都是虚拟内存。这是Linux内核的基本功能。
不仅是Linux、Mac、Windows等现代操作系统都配备了“虚拟内存”技术,这已经成为现代操作系统的一项基本功能。
同时,国内很多系统严格监控后台进程的流畅度。现在,新的中高端机器被卡住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了。
这引起了几个问题。
在初中计算机课上,我们都学过RAM也叫随机存取存储器。它可以随时读写,速度非常快,但是一旦断电,数据就会丢失。ROM是只读存储器,用于存储稳定的数据,即使断电也不会改变。
手机内存从每秒8G变成了20G?“记忆聚合”的解释真的那么神圣吗?
此外,内存融合可能对内存小于8GB的产品效果更好。理论上可以给后台进程更多的空间,保证一些常见进程的活动。
此外,ROM闪存的持续擦除将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
简单来说,“内存融合”实际上是将后台的一些数据压缩并“密封”到借用的ROM空间中,然后在必要时进行解压缩并读出。
大多数安卓厂商“内存融合”产生的额外内存本质上是ROM,而不是简单地把这个空间变成RAM运行内存。
因此,对于在后台运行多个应用程序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本机内存容量起着关键作用。
12G RAM加8G扩展不等于20G RAM!
此前,ColorOS推出“内存聚合”功能时,OPPO的产品经理有一个重点问答。值得参考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是否有用,二是是否影响生活。
“这不是噱头。”虚拟内存实际上在后台存储非活动的应用程序进程,让位于活动的进程。"减少对实际运行内存的压力,普通应用会更流畅."
“开发过程中考虑硬件生命周期”,“写入量将根据使用场景和设备状态进行控制。”OPPO还表示,这项技术已经通过了老化测试,寿命有限。
手机内存从每秒8G变成了20G?“记忆聚合”的解释真的那么神圣吗?这句话其实并不严谨。
无论是内存汇聚的原理还是实际体验,扩展后的8GB空间都不能简单的和原来的12GB RAM相加,实际体验要比实际的20GB RAM低很多。
此外,内存集成在内存小于8GB的产品上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理论上可以给后台进程更多的空间,保证一些常见进程的活动。
“虚拟内存”是安卓系统的原始功能。它的效果没有宣传的那么夸张。它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运行内存RAM。
▲图片来源:Pocketlint
其实谷歌在原生安卓11上增加了“缓存应用冻结”功能,会自动冻结后台app进程,防止CPU资源的使用,从而达到节能省电的目的。
同时,国内很多系统严格监控后台进程的流畅度。现在,新的中高端机器被卡住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了。
“内存融合”技术本身并不是噱头,它广泛存在于很多操作系统中,但它有很多局限性,最终产品体验感知不强。
但如果厂商大力鼓吹“内存汇聚”可以达到大运会的效果,那就本末倒置,让内存汇聚成为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