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2018 年提出上市新规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经济板块在港股市场上市,港股优质标的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扩展,尤其是具有了不少A股市场稀缺的生物科技、物业、教育等板块。其中,港交所修改《上市规则》并引入18A章,突破性地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在「18A」新规实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按照18A上市条件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后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股价持续下跌并形成破发潮。但2020年以来,这些「18A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均较为亮眼。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疫情令医疗需求急升
首先,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阴影下,公众和全球投资者对诊断试剂、药品、疫苗的期待直接反映到了医疗健康板块相关子行业和标的的一二级市场表现中,大量资本涌入生物医药行业。纳斯达克生物科技股指(NBI)已经上涨至超过5,170点,远超此前2015年7月创下的4,163点的历史高位。「18A上市公司」上市至今股价累计升幅达70%以上,其中2020年股价涨幅达40%。从市值来看,短短两年内已出现百济神州以及信达生物两家千亿港元市值标的,对于尚未盈利的公司来讲表现非常亮眼。
其次,2021年以来,千亿级别的南向资金抱团抢筹港股。截至1月27日,南向资金已连续18个交易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是自2014年四季度港股通开通以来首次呈现如此密集规模的净流入。从板块上看,南向资金集中流入港股科技、医疗健康和能源行业。以医药为例,2021年初至今,恒生医疗保健业指数已累计上涨了17.6%。
再次,2020年12月底,根据两地三大交易所对港股通目标纳入规则扩容达成的共识,按照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规则》第18A章节上市的、股份名称结尾有「B」字标识的生物科技公司的股票获纳入港股通名单。首批获纳入的未盈利生物科技股票或在人工瓣膜、TAVR和神经介入手术医疗器械等高端医疗器械方面占据国内领先地位,或在差异化肿瘤免疫疗法、抗癌及抗衰老药物研发等细分领域有差异化产品优势。相信南向资金对这些优质稀缺标的兴趣都较高,南向资金的流入预期有望为这些公司和整个板块带来更高的估值水平、关注度、交易量。
港股在融资具有优势
与传统行业相比,生物医药企业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特点,股权融资是助力生物医药企业成长的重要融资方式。现在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资中心,共有约160家医疗健康公司在港上市,总市值约为2.6万亿港元。
自2018年上市改革以来,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融资和增发集资约90亿美元,相比之下,2015年至2019年间在美国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每年募集资金总额约为50亿美元。2020年内,22家医疗保健及生命科学公司赴港上市,集资总额达988亿元港元,占香港总集资额的25%;其中14家企业依据18A章节上市,共集资411亿港元。目前有许多生物科技和医疗健康公司计划来港上市,而且涉及的细分行业更为广泛和全面。考虑到持续增长的上市公司数量和全球对防御性增长资产配置的强劲需求,香港有望在未来5年至10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生物科技新股集资市场。
事实上,医疗健康板块可谓各地资本市场的宠儿,但「二八分化」、「强者恒强」的头部效应、龙头效应有可能愈发明显。以内地A股为例,2020年沪深两市390家首发上市企业中有42家医药健康企业,占比11%为历年最高,IPO总募资额为562亿元人民币。但即使是在2020年,科创板上市当天破发或上市后破发的生物医药企业数量明显增多。
注意存研发停滞风险
未来随着互联互通的进一步推进和上市企业数量进一步增加,生物医药企业的标的稀缺性和不同上市地点带来的制度红利空间有可能进一步缩小,投资者将更为关注具体公司的基本面和成长性。我们认为,未盈利生物药企的兑现可以分为关键临床试验数据发布、管线产品完成申报并获得监管部门批准、产品商业化上市后公布首份财报等三个阶段。故事在这些关键节点都能一一兑现的公司,基本面相对而言比较扎实。随着第一批未盈利生物药企已经上市两三年,临近业绩兑现期,在2021年下半年起,市场将开始出现挤泡沫的过程。
创新药企寻求上市,既是便于募集资金,也是对市场进行创新药板块的教育、宣传和推广,并为未来可能的收购、并购提前搭建平台。部分头部企业在临床、商业化上的顺利推进,有望体现在二级市场股价的积极表现上。但某些企业临床数据一直没有披露,或者产品对应的适应症比较少,导致股价表现可能面临压力,投资者必须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有足够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