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连台:构建“艺术+旅游”模式 共享文旅魅力

随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艺术交流、惠民演出和文旅推广的“组合拳”正在推动传统秦腔艺术拥抱新市场,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焕发新活力。

原标题:【文化视点】构建“艺术+旅游”立体融合模式

秦腔《周仁回府》剧照

秦腔《周仁回府》剧照

巡游活动

巡游活动

展演活动启动仪式上的演出(本版图片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天水在线提供)

展演活动启动仪式上的演出(本版图片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天水在线提供)

何喜田

由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天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跟着艺术游甘肃”西北戏曲荟萃展演活动近期在天水市举行。活动期间,集中展演了《三滴血》《火焰驹》等15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大戏,还演出了极富特色的地方剧种折子戏,边肖、苏凤丽、侯红琴、侯艳、韦小兵、袁丫丫等10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齐聚天水,倾情演绎,吸引了线下71.5万人次到场观演,超2150万人次通过网络观看展演。一场场戏曲盛宴,一次次精彩演出,轮番登台,让天水这个享誉西北的“戏窝子”在飞扬的旋律里,绽放出灿烂的文旅光华。

“跟着艺术游甘肃”西北戏曲荟萃展演活动,将戏曲元素深度融入当地旅游线路、城市空间,为人们提供“白天观景+夜间赏戏+全城有戏”沉浸式文旅体验,为文旅融合的区域性探索提供了特色化路径参考。

好戏连台 彰显深厚底蕴

在袁丫丫、韦小兵、王航等艺术家联袂演绎的戏曲联唱《满园春》中,本次展演活动启幕。之后,兰州市戏曲剧院《出五关》、西安易俗社《三滴血》等15台秦腔大戏接连上演,充分展现了西北戏曲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风采。一时间,伏羲广场成为人气指数飙升的大戏场,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戏迷、游客踊跃看戏。台上精彩呈现,台下热闹非凡。

展演中的地方剧种折子戏,除秦腔外,还荟萃了陇剧、青海平弦戏、富平阿宫腔、商洛花鼓、汉调桄桄腔等。这些不同剧种、风格各异的折子戏,无论是妆容、唱腔、服饰,还是文武乐队,都洋溢着浓郁的审美情趣。

秦腔折子戏《斩经堂》《陈三两》等,展现了演员们的功力和风姿。青海平弦戏《武大郎卖饼》,许仲远运用“矮子功”生动塑造了武大郎多维性格的舞台形象。富平范江曼带来的阿宫腔《白蛇传·游湖》,表演张力十足,收放自如,给观众带来极高的精神享受。商洛花鼓《屠夫状元》曲调委婉细腻,唱腔欢快活泼,婉转动听。

地方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深刻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是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次演出的地方剧种里,平弦戏、阿宫腔、花鼓戏都是稀有剧种,是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以展演的形式与观众见面,既是一种交流,更多的是希望引起全社会对稀有剧种的关注。所幸的是,从众多折子戏的展演中,观众看到了戏剧人传承的坚定和笃行。

互动参与 激发艺术活力

本次展演活动的另一重头大戏——戏迷争霸赛吸引了来自各剧协成员以及各行各业的80余位选手参加。短短6天,他们同怀梦想,同台竞艺,共同续写了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的亮丽篇章。76岁的资深戏迷刘蕊萍与8岁萌娃赵艺霖同台献艺、75岁的同龄夫妻踊跃参赛,成为争霸赛中令人难忘的瞬间。这一刻,老戏迷用满心的热爱诠释了对戏曲的坚守,新生代蓬勃朝气为秦腔艺术注入新鲜活力。

另一个亮点是“每日之星”选评。为了保证争霸赛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主办方邀请了知名演员担任评委,在演唱后对每一位选手悉心点评,并根据表现每场评出2名“每日之星”。决赛阶段,由三名一级演员担任评委,其中还有两位梅花奖得主。这种“专业带业余”的互动模式,既培育了戏曲爱好者群体,又打造出文旅新亮点。天水市文旅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戏迷争霸赛期间,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突破800万次,带动“天水戏曲游”搜索量激增15倍。

巡游快闪 共享文旅魅力

启动仪式的当天,在天水西关古城举行了秦腔角色大巡游。演员身着戏服,沿伏羲庙至龙城广场边巡游边演唱,并和自发加入的市民、游客亲密互动,形成了“千人同唱秦腔”的壮观场景。此外,每天演出结束后,各院团还会在伏羲广场、启汉楼、西关古城、玉兰巷等文旅地标进行快闪活动,以网络的方式,让演员们在指定的地点、时间里快速完成出人意料的文旅推介,助力推广文旅品牌。

盛大的戏曲巡游,新颖的快闪活动,点燃了市民和游客的激情。这一活动将戏曲元素植入街道、广场等公共领域,既接地气,也打破观演壁垒。

展演活动中,谢幕仪式也非常触动人心弦。各大专业院团、各民间剧团演出结束后,面对台下热情高涨的观众,或手拉手鞠躬,或带妆加唱,或万人合唱,这是对传统观演关系极具创新性的重构。戏曲,在这一刻,抛下了剧院式的拘谨,引发的跨年龄、跨地域、跨文化的情感共鸣,正是文旅产业渴求的“黏性体验”。

展演期间,伏羲广场日均人流量突破5万人次,带动周边文旅持续回暖。当地文旅部门通过举办“麻辣烫嘉年华”“文创市集”等配套活动,串联戏曲展演、非遗市集和美食体验,打造“观演+消费”模式。另外还适时发布“戏曲春满园,自在游天水”五大主题旅游线路,将戏曲展演嵌入天水全域文旅场景,构建了极其生动的“艺术+旅游”的立体融合模式。

短短的十多天时间里,羲皇故里秦声飞扬。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认为,这次戏曲展演不仅接地气,观看人数也持续创新高。戏曲只有更新观念、真正面向普通观众,才能增强传播力、影响力,也才能成为文旅融合的最佳媒介。

随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艺术交流、惠民演出和文旅推广的“组合拳”正在推动传统秦腔艺术拥抱新市场,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焕发新活力。

(甘肃日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