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青年论坛|云端共论“工业文明演进中的媒体、性别与文学”

2021年1月6日,“第一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等21家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8位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围绕“工业文明演进中的媒体、性别与文学”这一主题展开热烈与深入研讨。此次论坛由《探索与争鸣》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中国海洋大学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团队承办,中国海洋大学彭敏哲副教授与《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屠毅力共同召集。论坛全程采取线上交流研讨形式,近200位观众参与互动。

学者相聚云端,共论“工业文明演进中的媒体、性别与文学”

论坛开始,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修斌与《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编叶祝弟分别致辞,彭敏哲副教授主持。修院长首先对与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进而指出,今天所谈论的四组议题纵横百年、跨越古今,又紧扣时代命题,引领时代潮流。议题涉及近现代女性解放、媒体变革、当代影像以及21世纪的人工智能,研究对象从清末民初的闺秀才女到工业时代的知识分子,研究材料从诗歌、小说等各类文体到画报、漫画、图画书等图像文本再到电影、照片等影像材料,其议题之广、材料之丰,令人目不暇接,充满期待。这其中,既有对古代文明的回溯反思,也有对近现代思潮的探索追询,更有聚焦于当下时代的关切体悟,面向未来社会的展望期待。我们惊喜地看到,人工智能也进入到人文学领域,这类研究引领潮流,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文学与文化会在科技发展的大潮流下引发再一次的剧变。这也提示我们需要对新文科投入更多的关注。希望大家疫情之后,相聚青岛,线下群贤毕至共研探真知。叶祝弟主编认为,此次主题广博、宏大且多元,多所高校和单位的学者齐聚研究,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盛会。《探索与争鸣》以学术为底色,以思想为旗帜:聚焦中国问题;追踪改革大潮;秉持人文立场,本次论坛立意深远,完美地诠释了这一主题。放在一百年的视野之下,来看百年来的工业文明演进中的媒体、性别与文学,是一个特别值得期待的话题,这些年亦在做“技术与文明”的相关话题,包括技术与文明、城市与文明、社会与文明、政治与文明这五大文明。一切学问的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的主体本身,这对建构人类和谐社会起着重要意义。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修斌致辞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编叶祝弟致辞

随后进入主题发言,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家重大项目“明清小说戏曲图像学研究”首席专家乔光辉和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家重大项目“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首席专家单小曦 分别发言。

乔光辉教授发言

乔光辉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明清小说戏曲图像学研究之反思》,他首先分享一个文本——《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 以此引出图像学研究,不仅要重视文字,更要关注文字以外的东西——图像、色彩等。明清小说戏曲图像学研究包括明清小说戏曲图像绘工刻工基本史实与文学插图文献整理、明清小说戏曲图像的理论解读、明清小说戏曲的具体门类的个案研究。乔教授强调: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与美术作品,其意义不仅在于打开特定时期的图文互动史,对当今文学的图像转向、图文之争也能提供最典型的历史借鉴。

单小曦教授发言

单小曦教授则围绕《作为智媒生产的人工智能文艺》展开。他首先指出,新媒体文艺的发展走向表现为四方面:一是精英化走向,含数字文学、新媒介艺术;二是大众化走向,含网络文学、数字影视。数字动漫、网络游戏等;三是自娱化走向,含自媒体文艺短视频;四是智能化走向,含人工智能文艺,进而总结出“作为智媒生产的人工智能文艺”是媒介文艺学和非媒介文艺学在此问题上对话的产物。随后,单教授从“作为现实存在的人工智能文艺”“研究视野:从人类文化到超人类文化”“研究范式:从再现论、文本论、接受论到媒介论”“’本体’定位:从工具到管理生产”以及“人工智能文艺对人工智能的僭越”等五方面详细分析,强调要合理定位人工智能文艺生产活动中的智能体,首先还是需要从动态生成的角度摒弃工具(机器)/主体不相容的二元对立思维。

随后,论坛分上午场与下午场,分别围绕“性别与文学”“新媒介与图像”“人工智能与数字人文”“影响与叙事”等四个单元展开深入研讨,18位学者从不同侧重点,以广泛而多样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展开,既做到了观点鲜明,立意深远,又避免了片面性与单一性,呈现多学科交叉研究同频共振。四组议题讨论,将论坛推向高潮。

分组发言

论坛第一场以“性别与文学”为议题,五位学者从不同视角阐述性别与文学之关联。分别是: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堃《五四“反家庭”叙事的三个层次及其思想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马勤勤的《通俗翻译与女小说家的中西杂交——从包天笑、周瘦鹃的两篇同名译作谈起》、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林峥的《通俗小说、社会新闻与游艺园——民国北京城南的市民消费文化》、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何明敏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院的恋爱风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研究员刘潇雨的《制造“女读者”:革命文学的阅读启蒙与性别政治》。本场由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黄湘金、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马春花作精彩点评与总结,林峥副教授主持本场。

论坛第二场以“新媒介与图像”为议题,亦有五位学者顺次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潘静如的《制造“艺术”与书写“旧京”——冼玉清‹旧京春色图卷›的题跋生成史》、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陈雅新的《拉罗谢尔藏外销画与戏曲中的龙舟表演》、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彭敏哲的《从宫廷到日常:近代西方画报中女性形象的多重建构》、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程诺的《失落·融入·归属:当代西方图画书中的亚裔移民》、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彭志的《都会图景与画笔救国:<时代漫画>中的直言与隐义》。本场由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秦方、北京市社科院汪艳菊、《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屠毅力作精彩点评与总结,彭志老师主持本单元。

论坛第三场以“人工智能与数字人文”为议题。新时代新发展,新兴数字技术正在加速数字中国的构建进程,以数字媒介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兴文化形态和知识生产体系正日见雏形,数字人文正在积极引领文化时空的数字化转换,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那么,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如何数据化?数字人文如何打开文化新视野?围绕这些问题,三位学者分享真知灼见,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罗峰带来《“工业党”何以可能:基于知识分子分化的研究视角——兼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向何处去》、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周于飞带来《数字人文在清代诗歌研究中的运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讲师陈慧带来《大数据时代AI作诗的优势和局限》。本场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屠毅力作总结,周于飞老师主持本场。

论坛第四场以“影响与叙事”为议题。本场亦由四位学者展开,分别是:重庆文理学院讲师窦新光发言《凡尔纳小说<铁世界>在近代东亚的传播与变异》、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高翔宇发言《民国女影星银幕内外的歌舞、演艺与健美——以王人美为中心》、重庆文理学院讲师平瑶发言《我们如何叙述底层?——合论东亚底层电影三部曲<小偷家族><寄生虫><无名之辈>》、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静发言《弹幕版四大名著:互联网世代的文学生活》。本场由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建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王翠艳作总结,窦新光老师主持。

屠毅力老师总结

彭敏哲副教授总结

最后,论坛召集人《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屠毅力和中国海洋大学彭敏哲副教授先后作总结。屠老师指出,此次论坛内容丰富,议题也较多元,将几个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研究放置在一起,形成多视角讨论现场。整场论坛紧扣两条明晰的线索展开:一条是纵向的时间线,从明清到近现代再到当下的粗线条的历史演进脉络;另一条则是横向的多个专业领域的跨学科互相呈现。此次主题“工业文明演进中的媒体、性别与文学”概括得特别好,把两条线索之间的纵横交织、演进发展都清晰地呈现出来。当今迎来第四次工业时代,技术创新带来巨大变革,新的课题亟需展开研究。就文学研究而言,数字人文研究是当下重要课题,技术带来的冲击不可避免,人文学科如何迎接并介入这一个进程,是当下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这种介入不仅仅是一种“赶时髦”的介入,如何将这种介入变得有效、有意义、有建设性,值得我们深思。彭老师进而指出,此次论坛汇聚17位学者分享真知灼见,7位学者精彩点评,整场论坛氛围活跃,学者积极互动与回应,多学科交叉研究,碰撞思想之火花。同时感谢《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为年轻人提供自由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很高兴能与各位学者在新年第一周相聚云端、探索真理。(撰文|普庆玲 供图|中国海洋大学彭敏哲副教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