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我反正没有写过清明时节雨纷纷

null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写得挺顺口的,清明时分可不就天天下雨(今年清明南方没下雨,大晴三日,罕见),从前没有马路,行人都穿草鞋或木屐,高一脚低一脚在泥泞里走,跋涉之难,加上清明慎终追远之思,确实挺断魂的。后面两句却像是广告,笔锋一转,借酒浇愁的味道就出来了,还故意看破不说破,含蓄得很。

这样的诗正适合小学生来念,因此写进了教材里,反正我是在语文课上学过的。

所以前一阵读陈尚君先生的《唐诗求是》,得知这首诗并非杜牧所写,多少有点不适应,忍不住找了资料一查,这首诗并非杜牧作品,确切无疑了。

学者缪钺先生写过《杜牧传》,还给杜牧编过非常精准的年谱,他老人家认为,这首诗迟至南宋才出现,且唐人作诗,“纷”、”魂’二字是不押韵的,以杜牧七绝独步天下的功力,断然不会犯这种常识性错误。

缪先生的说法很是精到,杜牧的诗文集系由其外甥裴延翰亲手整理,杜牧曾经这样交代裴延翰:

我既不自期富贵,要有数百首文章……庶千百年未随此磨灭耳。

杜牧自我期待值如此之高,怎么可能会留下一首错韵的口水诗?他生前还有删烧稿件的习惯,留下来的必然是精品,所以裴延翰编的《樊川集》,并不是很厚实,里面也没有收录这首《清明》诗。

北宋时期所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显然误收了一些他人的作品(那首同样著名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就收在外集之中,是否杜牧所作,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但也没有《清明》诗。

南宋学者洪迈,编撰《万首唐人绝句》,还是没有收《清明》诗。

迟至南宋末年,福建书商们推出署名刘克庄编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清明诗》才以杜牧作品的名义入选。刘克庄是南宋著名诗人,宋理宗称他“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他有没有编过这么一本书?答案很可能是没有。

可别小看了书商们的能量,宋代福建建阳以粗制滥造书出名,称为“建本”,在历史上以价廉著称,大儒朱熹久居建阳,他曾经作过这样的评价:

建阳版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而学于县之学者乃以无书可读为恨。

建本流传之广,而市场化程度之高可见一斑(因为卖的都是闲杂书籍、教辅教参之类,学者才觉得无书可读)。

价廉对应的是书质量很差,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建本”、“麻沙本(麻沙是建宁书坊名)”一度是廉价书的代名词。宋人笔记里记载过这样的故事:

有读书人买不起昂贵的官本,只好买建本来读,后来中举当上考官,出题时还以建本内容为准,考生们发现考官出的题是错的,两相比对,原来是考官被这些盗版书给坑了。

刘克庄既然“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肯定不会选一首伪作,因此这套书很可能是书商打着他的旗号来编的,至此,杜牧从来没写过的《清明》诗,就给选入诗歌读本,一跃成为无数人学习的经典。

古代也有这种伪造作者的事吗?有,不但有,还多了去了,唐代诗人元稹就发现,有人为了出名,冒充他和白居易写诗:“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

联想到武侠小说兴盛时,大批“古龙”、“金庸”伪作出世,还有近年来网络上各种“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名言走红,杜牧被人硬栽下一首诗,实属正常。

南宋之后,也不是没有明眼人,清初彭定求等人编撰《全唐诗》,选入唐诗四五万首,这首《清明诗》就没有收进去。而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几百年来成为坊间最著名的唐诗选本,其中选择杜牧诗达九首之多,但这首《清明》诗,还有同样脍炙人口的《山行》,都没有收入,可见编者实在是抱有存疑之心的。

然而这些都没什么用,《清明》诗越传越广,后来还直接进入小学教材,一直用到今天。由《清明》诗衍生的杏花村酒,都成了名品。

杜牧确实喜欢喝酒,他一生多在南方,清明时出门踏青也很正常,可翻开他的诗集,这样平白如话,前后衔接有些失灵的诗作,确实是没有。

另外,诗歌作为时代产物,通常会不自觉地夹带一个时代的密码,“杏花”就是其一,唐代人对杏花并没有特别的爱好,虽然长安曲江边也有杏园,却少见诗人特别拿出来吟咏,当时最为看重的还是牡丹,白居易诗云: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刘禹锡也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代牡丹价格之昂贵,甚至“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卖到这个价,可见一来是真有人喜欢,二来是牡丹作为奢侈品,市场很大,三来是形成了共同的审美时尚。

杏花却是在宋代才开始走俏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都是宋代诗词中的名句,南宋诗人陆游的名作更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杏花都拿来卖了,这才是真受欢迎。

南宋特重杏花,就连皇帝也未能免俗,朱熹曾经说过,宋高宗最喜欢陈与义诗句“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假如没有喜爱杏花的时代风尚,对这类诗歌是欣赏不来的。

杜牧没有写清明诗,不妨碍大家认为他写了清明诗,这首诗影响之大,甚至成为了文学典故,《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对此就有过一番议论:

贾政又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却是何字样好呢?”大家正想,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话,便说道:“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且题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思。”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便俗陋不堪了。唐人诗里,还有‘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用‘稻香村’的妙?”

可见杏花村这个典故,在古代就已经被玩坏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挂着杜牧名字的《清明》诗。《清明》这首诗虽然是伪作,但名声如此之大,不妨仍然选入教材,但可以稍微正名一下,注释清楚并非杜牧作品,或者写上存疑,作为课本研究的题目,多好。

【延伸阅读】

刘禹锡:我反正没有写过《陋室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