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海昏侯国考古出土——古玉

刘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帝、王、侯都当过的人。这里我们遴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玉器,以求管中窥豹,去领略一下那个年代贵族的生活场景。

玉印

大刘记印玉印

《汉旧仪》载:“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列侯乃至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中二千石,银印龟钮。龟钮在汉代官印中较为常见。首博展出的海昏侯墓出土玉印为白玉、龟钮,上刻“大刘记印”。印学史学者孙慰祖认为“大刘记印”印风是标准的西汉晚期风格,印钮也是典型的西汉晚期风格。

韘形佩

青白玉龙凤螭纹韘形佩

玉韘从商代实用的拉弓勾弦之用,发展到汉代其原有的功能已全然丧失,演变成了装饰用的韘形佩。首博展出的两件海昏侯墓出土的韘形佩一件青白玉,一件青玉,均镂雕龙凤螭纹,玉质精美,雕琢精良。青白玉镂雕龙凤螭纹韘形佩为片状盾形,中间钻一圆孔,圆孔下位弧形凹面,其上阴刻云气纹。两侧和顶端均镂空,一侧为龙纹,一侧为螭虎纹,顶端为凤纹。品相颇佳。

青玉龙凤螭纹韘形佩

青玉镂雕龙凤螭纹韘形佩沁蚀较重,外轮廓近似圆形,其他与上一件相似。根据目前的资料,汉代的韘形佩一般镂雕双龙、龙凤、龙螭这些纹样,龙凤螭集中镂雕于一身的非常少见,这也反应出海昏侯特殊的身份。

玉舞人

玉舞人

白玉,有褐色沁,片状,造型写实,其眼眶斜削,眼球凸出,浮雕直鼻;发型复杂,在两耳侧各有一绺飘扬的卷发,以细密的阴线雕琢头发;着交领宽袖曲裾长裙,衣袖在肘部最宽,腕部收紧,衣袖下部为绹索状,袖口作马蹄形,领口、袖口、曲裾边沿装饰几何纹样,腰带略宽,表面雕有弧线纹,衣褶较多,用斜刀雕琢;一袖甩至头顶,另一袖横置腹部。与河南洛阳金村战国晚期大墓出土的双舞人玉佩、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人佩相似,此类玉舞人的形象见于战国末期,应是墓主人收藏的旧玉。

龙纹玉饰件

龙纹玉饰件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这件玉饰件就是一条展翼登天的龙。这种雕琢双翼的玉龙非常罕见,弥足珍贵。根据其造型和装饰纹样可以判断其为战国早期的遗物,与玉舞人一样,是墓主人收藏的心爱之物。而这件器物的整体形状,龙身下盘旋一圈,两翼朝后伸展,胸前的凸起都给人一种其为内圆外方玉器改制而成的感觉,所以笔者怀疑其为一件早期玉琮的改制之物。

玉神兽

玉神兽

青玉、沁蚀严重,呈灰白色,神兽独角、鼓目、宽眉、云头鼻、大张口,三颗尖牙外露,爪分五指,一只横置于胸前,一只掌心向前举起至头部,腿部呈弯曲行走状,很像一头萌熊,但又似是而非,给人一种神秘感,雕琢细致,刻画传神。

玉耳杯

玉耳杯

青玉,表面有土沁。弧形耳和杯底均阴刻有花蕾凤鸟纹。耳杯,亦名“羽觞”,始于战国,盛于汉代及魏晋南北朝。耳杯常被认为是一种酒具,其实它也有装食物的功能。“锦衣玉食”,说的就是这种盛食物的玉器。推测这只耳杯是墓主生前使用过的,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其生活比较奢华。

玉璧

阴刻勾连云纹玉璧

璧是一种圆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说文》释璧:“瑞玉,圆器也。” 《尔雅·释器》中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即边,好即孔。

双身兽面纹玉璧

夏鼐(读音:[nài])先生认为:“发掘所得的实物,肉好的比例,很不规则,他们既不限于这三种比例,并且绝大部分不符合这三种比例,我建议把三种总称为璧环类,或简称为璧”。笔者赞同他的观点,将海昏侯墓展览出来的圆形中心有空玉器统称为璧。目前展出的有涡纹玉璧、双身兽首纹玉璧、谷纹玉璧、阴刻勾连云纹玉璧、素面玉璧几种。在汉代,玉璧既是礼玉也是装饰玉又是葬玉,用途较多,出土数量较大,是反映汉文化的重要载体。

涡纹玉璧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事死如事生”的汉代,社会的顶层权贵们在他们的墓葬中尽量还原他们生时生活的场景,所以海昏侯墓中才会有如此丰富的玉器陪葬。据史书记载和以往的发掘经验,海昏侯墓中也许会有玉衣的出土,我们期待进一步发掘成果的公布。同时也让我们随着这一件件华美的玉器,走进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侯国,去领略大汉王朝的雄风。

内容节选自《收藏家》2016年7月刊《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中的玉器》,作者权敏、 罗晓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