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什么具象化概念,感觉他们好像活得挺“cool”。大家更多地会觉得00后这个词是个既神秘又好像很厉害的存在-----毕竟,年轻就是一种资本。
之前一个“zqsg”的热词让COCO以为是“这群傻狗”的意思,带入语境却发现自己连00后的票圈都看不太懂了。好吧,得承认是个“长辈”了,人家是“真情实感”的意思......
“00后话术”成功引起了COCO的好奇,到底这群年轻人是个怎样的“脑回路”?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COCO特意化名“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好”潜入了一个00后高中班级群,研究下他们到底是怎么聊天的。
刷完朋友圈,COCO感觉自己刚从段子手们的微博评论区里回来——简直“梗经”宝典!那一串串看不懂的字母,让COCO想起了那些年,流行的“非主流”词汇,比如“886”、“我倒”,是当年同学们之间“会心一笑”的“暗语”。
(我并非别无选择,只是不想一错再错)
而00后,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傲娇中也有自己坦率的坚持。对于日常生活的观感,恨不能秒评一个“zqsg”。总之,热爱就是热爱,难过就是难过,情绪直白简单。尽管他们的语言有时就像90后的火星文和QQ空间的签名一样,猜谜似的,但这不就是青春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中国每隔十年就会产生一种“隔辈嫌弃”。60后嫌弃70后不够吃苦、70后嫌弃80后太自我、80后嫌弃90后不靠谱......按照这个定律,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垮”,但COCO不想“嫌弃”谁,倒想推敲一下这个“嫌弃链”。
送一个薛甄珠女士的嫌弃脸
60后、70后的青春时光离我们有点遥远,但从长辈身上能看到,他们大多对现下的生活相对是容易满足的。同时有些人对现在的生活也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就想着把所有东西都攥在手里----比如苏大强先生,那大概是他们成长年代所留下的印记。
80后的青春年岁感觉突然变了个调子,当年给他们的标签常是“自我”、“无拘束”。连美国《时代杂志》都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国的“自我中心一代”》,指的就是中国的“80后”,英文直译“Me Generation”-----“我”一代,可以说是非常直白了。
当年因中国“我一代”主题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刘芸
为啥当年80后被贴上自我、轻狂的标签?大概他们是第一批坐享改革春风吹满地的幸运鹅吧。前辈们有种不爽在隐隐作祟,“我们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天下,都交给你们这帮不懂事儿的小屁孩儿了......”
电视剧《奋斗》
其实80后挺冤,时代在前进,大家不过是被裹挟着成长罢了,谁也没有选择权。长辈们觉得“80后”自我,可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80年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却使得80后在前辈眼里长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儿”。
怪不得当年80后们经常说“汗”,真的是受不起,也无力反驳。这种无力感不是不敢反抗,确实是抗不动......干脆被迫顶着“玩世不恭”的名字,努力生活。
电视剧《奋斗》
时至今日,当年“温室里的花朵”变成了社会的“中流砥柱”,承担着“上顾老,下养小”的责任。80后算是靠自己的打拼给自己正了名,默默承受的同时,大家找到了一种相对积极的舒压方式----“小确幸”式幸福。
80后还在感怀生活中的“小确幸”,90后已经喊出了“小确丧”的口号。90年代电子产品和网络已经变为“家庭日常”,是生活背景板一样的存在。另外,也带来了新一波的不省心,“网瘾少男少女”开始出现。
《家有儿女》剧照
比起80后的自我,90后已经无所谓别人怎么说自己了。任大家如何评说,我依旧还是要过我的生活。随着社会加速运转、网络日趋发达,90后相比“前辈”们都略早熟。步入社会后也貌似提前参透了一些社会现实,但都无所谓,反正是要活下去的。
90后找到的舒压方式就比较“丧”了, 要是被什么事虐到,90后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喊喊虚拟发泄一下,或者约几个好友吃顿火锅......总之,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人间不值得嘛,看开点。
当《时代周刊》将“Me Generation”变为“The ME ME ME Generation”,将目光聚焦到“千禧一代”的身上的时候,COCO却发觉“垮掉的一代”这个概念有点崩。
2013 年《时代周刊》5月刊
似乎每一代“前辈”都不会对下一代抱太大希望,认为下一代生活在物质更丰富的环境,精神世界却经常容易营养不良,不太符合前代理想的“三观”。但其实,这世界没有垮掉的一代,只有不争气的个人。
用年龄判断个体水平与能力的时代已然过去,一代更比一代强是一种社会必然。没办法,新生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比如我们在朋友圈上见到的00后,不过是时代洪流催生出的、有着更多可能性的年轻人。
每一个世代都有完成各自时代使命的方式。回想起来,谁都不容易,何必呢?就像现在作为“前辈”的COCO,并不想嫌弃谁,这不是还在积极探索“00后”脑回路,为他们nss呢嘛。
图片来源
Google/ 新浪微博 /Ins / 知乎
插画
Rub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