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你心里,一个21岁的男孩会干什么?
向自己心爱的女生烛光表白;
投身酷爱的极限运动;
为更加美好的未来奔波在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四点一线;
深陷青春的迷茫无法自拔……
而我们这位小哥哥在20岁就创立“爱心厨房”,让患病家庭在陌生的都市用最低廉的价格吃上最可口的饭菜,节省开销之余,或尽快恢复健康或在最后的时光里,于他乡感受家的静谧和温馨。
武汉中南医院旁的16元快餐,青菜总有一节呈现黄色;号称的“胡萝卜烧鸡”往往只有“胡萝卜”;鱼块都是边角料,而且还经过高浓度盐渍。
普通人姑且难以下咽;更何况本就有所禁忌,又急需营养的病人了。
爱心厨房有一位阿姨,前夫突遭车祸,在离婚18年后,她又回到曾经的爱人身边,悉心照料。
阿姨做得一手好菜,不仅色香味俱全,膳食营养也相当均衡。
黄瓜去皮;西红柿炒鸡蛋还是原来的味道;香辣肥牛,肥牛多,辣椒少。
前夫双腿失去知觉后,意志极度消沉,稍有不满就怒火中烧,阿姨总是不置一词,默默地帮他擦身、按摩。
但每次吃饭时,叔叔却总显露出少有的平静,每当这时,周围人难免打趣:星级美食的魔力果然不同凡响。
当然,功劳自然有一半属于“爱心厨房”,每天荤素搭配,花样百出,没有厨房的完善设施和优质作料,这样健康又低价的饮食根本无从谈起。
▲因“爱心厨房”而兴起的“菜摊一条街”
阿姨曾核算过,使用“爱心厨房”后,相比先前买饭,花销减少7成。
更何况所有环节全部可控。
要知道,对于病人而言,私人订制的食谱,显然已经超越了金钱所能衡量的范畴。
熟悉“爱心厨房”的人都知道,这里绝不仅仅是一个做饭的场所,它还是一个无处安身时,临时落脚的去处。
陈会全大哥是一位肺癌晚期患者,初次听闻噩耗,他和妻子万念俱灰,陈大哥本人甚至想一了百了。
王睿不仅帮忙筹措医疗费,还在他们夫妻二人走投无路时,让其暂时定居在“爱心厨房”。
▲谈起王睿的救命之恩,大嫂激动不已
如今,陈大哥病情稳定,在平时不去医院复查的日子里,他还和妻子就担负起“爱心厨房”的志愿者工作。
在王睿忙于其他事务时,他们竭力保障着“爱心厨房”的有序使用。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爱心厨房”,就没有陈大哥、大嫂今日的欢声笑语。
▲一度愁容满面的陈大哥、大嫂如今也笑容常在
久而久之,有一些曾经受过“爱心厨房”或王睿帮扶的患者,在弥留之际常会将人生最后一个电话打给王睿。
这一度让这个年轻人既手足无措又受宠若惊。
人在重大疾病面前,往往异常脆弱,时间久了,难免感觉被这个社会所遗弃。
与此同时,周围人也会因热情耗尽或筋疲力竭而变得冷漠或懈怠。
当一切即将走向不可逆转时,王睿和“爱心厨房”的出现让他们重燃对生的渴望,继而思索如何更好走完今后的路。
▲王睿在医院为病人理发
这也是王睿当初创办“爱心厨房”的最大诉求,让其成为一个同路者共担风雨的小型社区。
▲今年端午节,大家在“爱心厨房”,一起包粽子庆祝佳节
虽然,大部分患者家属彼此谦让,互相扶持,但也有个别人员素养不够。
不洗用具、多占空间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一方面,王睿绝不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整治的目的也是为了方便其他用户更好使用。
谈起为何如此不遗余力地经营“爱心厨房”,王睿坦言:这源自个人的特殊经历。
王睿5岁时,父亲瘫痪在床,12年间,经历大小手术17次,尝尽病痛折磨。
那时,王睿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医院旁有间厨房:妈妈不再辗转奔波,爸爸能够补充营养,自己也能和家人吃顿团圆饭。
但作为一名研一学生,负担“爱心厨房”的高额房租和每月的其他固定开支,的确绝非易事。
“爱心厨房”自去年7月1日成立以来,已搬家3次。
有房主以人员流动大为由中途收房,也有邻近住户指桑骂槐,说“爱心厨房”传播病菌。
王睿早已习惯把苦楚深埋心底,通过没日没夜地赶制画稿,不断填补厨房亏空,但入账速度永远赶不上出账金额。
无数次,王睿感觉“爱心厨房”即将关门大吉,但每次难以为继时,总有好心人与他共渡难关。
▲这一年多以来,支持王睿走下去的一大精神支柱就是好心人的善举
当然,“我在,厨房在”的不灭信念还是“爱心厨房”能运转至今的最大保障。
这个瘦小年轻人的身体里,显然有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
▲经营“爱心厨房”之余,王睿也积极为重症患者筹措医疗费
在“超人”爸爸消失,王睿自己被迫变成“超人”的日子里,煤气罐会悄然出现在家门口外;拿着暖瓶去水房打水,总是被邻居叔叔抢过装满,再帮他拎上5楼;在羊城暴雨如注的夏季,同学家长会将其一起接走,不用说,好吃好喝款待,末了还会塞给他一份美味便当,让他带回家,请父母品尝。
这些星星之火在王睿身上终成燎原之势,让他在大二时顺理成章走上关注孤寡老人,投身医院公益的道路。
▲多年后,王睿回忆起往昔点滴,依旧不能自已
在“爱心厨房”里,每当看见那些默不作声,开火做饭后,匆匆离去的背影;
那些泪流不止的脸庞;
那些相互鼓励的眼神……
就让他想起曾经久居医院的往日时光……
都说医院是离人性最近的地方,其实,在王睿的“爱心厨房”里,也时刻上演着人情冷暖。
▲没有“爱心厨房”,就没有这些温馨一刻
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爷爷病了,奶奶精心照料。每次吃饭,老两口都有说有笑,总是叮嘱对方多吃一点;
家中重男轻女,母亲被利刃割伤后,儿子不闻不问,已经成家的女儿辗转奔波,为母亲筹钱看病;
四处全国蹭医的流浪汉;
来自农村的80后夫妇出院后不知如何返程……
时间久了,见惯分离,王睿更加坚信:人世间除去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我希望‘爱心厨房’能成为中南医院旁永不熄灭的一盏明灯,也希望在中国其他城市的医院旁也能亮起这样一盏明灯……”
这不仅是王睿的美好愿景,也应成为我们每个人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