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兵役制度为何纷争不断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程东 李耀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俄乌冲突持续在岛内引发高度关注和讨论,不少人士开始检视岛内兵役制度。目前“征募并行”的兵役制度存在哪些问题,是否能够提升战备军力等话题,台湾内部一直有分歧。

民意同意延长役期,但不愿征兵

针对研拟恢复1年义务役,台“国防部长”邱国正23日证实,已编成项目小组,但依法公告满1年才能实施,且此事他不打算通过修法来达成。台“国防部副部长”柏鸿辉24日称,还是要慎重思考,并非“国防部”单一部会可决定。台“行政院”发言人罗秉成24日称,由于牵涉因素广泛,目标必须先很清楚,尤其在“不对称作战”思维中役期调整需要配套,例如训练强度加强以及4个月的军事训练是否造成等待期过长等,若有定案会尽快说明。

网络调查显示,岛内网民在关注国际重大冲突事件时,都会带动一波检讨台湾兵役制度的声浪。“KEYPO大数据关键引擎”称,美国撤出阿富汗后,台湾兵役话题网络声量共计4万多。许多网民认为,不要过度指望美国,当时讨论的内容包括要不要把役期从4个月改回2年或恢复全面征兵制,甚至女性是否需要当兵。俄乌冲突爆发后,有一周时间兵役话题的网络声量共计11.7万。

各种民调也竞相出炉。“立法院法制局”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台湾部分战斗部队已出现人力不足问题,预估至2039年可征募的适龄男性仅5.6万。3月中旬,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的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支持延长役期。“台湾民意基金会”22日的民调显示,20岁以上受访者中,有76%同意服役至少1年才合理,仅18%不同意。

美国一些人也在敦促台当局调整兵役制度。美国台湾问题学者葛来仪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称,“虽然从征兵制转向募兵制是台湾的政治决定,但似乎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以《历史的终结》一书成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学院资深研究员福山称,台湾不够重视自我防卫,不仅在“国防”上投资太少,且常投资在不对的武器系统上,“而台湾犯的最大错误,是废除征兵制”。国民党国际部主任黄介正认为,募兵永远是偏僻地区或穷人家的孩子去,而征兵延长的好处之一是建立并加强情感联结,使全台家庭都跟军队有关联,对“国防”支持度会提高。民进党前“立委”林浊水称,当局说“国防要靠自己”却不恢复征兵制,“怕什么?”

“当然是怕流失选票。”台湾中时电子报此前一篇评论称,兵役制度变革是政治问题,年轻人视服役为畏途,政治人物就以删减役期来讨好年轻人。“征兵敢说不敢做”,台湾《中国时报》曾表示,支持恢复征兵制的大都是已经服过兵役的长辈,但20岁上下的兵源主力,而且是最支持民进党的年轻族群中,拒绝恢复征兵制者近九成。

“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揭仲认为,此事利弊互见,延长服役期限虽可大幅解决兵力缺额的问题,但按邱国正的说法,此举势必涉及扩军,将同时造成人员维持费升高。他说,如果恢复1年义务役,“国防部”理论上需要把所有合格男性都征集入营,在每年最少超过5万人、多则近10万人的情况下,若“国防预算”无法同步大幅增加,将导致常备部队中志愿役士官与士兵人数大幅减少,对常备部队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战力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军事专家宋忠平24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专业军人的培养,仅靠短短4个月至1年,枪还没有摸热就准备离开部队,“这实际上根本不是什么兵役制度”。他认为,台军也很难形成所谓的战斗力,因为“没人愿意当兵”是当前台湾社会的基本现状。兵役制度和社会现状相互妥协,导致了这种窘境的出现。

兵役制度几经变化

从1949年至今,台军修改过许多次兵役制度。1949年国民党当局迁台后实施征兵制,陆军除特种兵外服役2年,海军和空军均是3年,1977年三军种统一为3年。当时军队人数达五六十万之多。直到1999年,各军种义务役服役时间统一为2年。随着国际形势的改变等因素,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台湾进行了三次裁军,2000年陈水扁上任后首次开始替代役制度(即不用服兵役,而是在其他部门替代工作服务的特殊人群),自2004年1月起义务役役期不断缩短,直至正式走入历史。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逐步推动他竞选时“全面落实募兵制”的承诺,但因招募情况不理想,导致募兵制上路时程推迟。2018年,以募兵为主的兵役制度在蔡英文任内正式上路。

台军现在主要分为志愿役、替代役与军事训练役三种人员。在募兵部分,以最基层的志愿士兵为例,18岁至32岁、高中职以上学校毕业且体格符合标准的男女都可报名从军,最少须服役4年;征兵部分规定,1994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役男须接受4个月的军事训练,结训合格后纳入后备列管。

据了解,台军计划的现役人数额度约21.5万人,预备役则根据不同估算约150-230万人之间。在现役额度中,除去文职等人士,常备部队的正式军职额度为18.8万人。然而截至2021年8月底,台军实际的志愿役现役人数仅达到16.2万人。“国防部”报告点出三大隐忧:一是总体人数增加有限甚至下滑,2018-2019年度志愿役增幅在4%-5%,2020年度增幅降至约1%,去年前8个月出现负增长;二是更专业、核心的战斗部队面临兵源不足问题;三是每年都有近两成士兵提前离营。

4个月的军事训练役实质是美国认为台湾取消义务役后兵力不够,台当局妥协的产物。资深媒体人徐宗懋2020年2月曾撰文说,他与当兵的儿子谈话后整理出如下几点:“训练两个月,不算严格”“每场训练中间有10分钟休息,有小货车作为活动餐车贩卖三明治、吐司以及冷热饮”等。他还提到,每个连队出操时会有一辆救护车随行;体能较弱的士兵军服上有红色臂章,方便长官辨识;每周六日可定期回家,每个月发6000元新台币的零用钱。

2021年10月,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了来自台中26岁的萧承志(音译)。他2020年年底刚结束4个月的基础训练,主要任务是扫树叶、移动备用轮胎和除草,除了射击培训,其他课程毫无意义。邱国正23日也承认,替代役对防卫作战没有帮助,而“军事训练役4个月是不够的”,因此会逐年调整替代役额度。

加强预备役训练,成效有限

近期,“最强教召”这个词时常出现在岛内媒体上。“教召”是“教育召集”的简称,主要是针对退伍8年以内的预备役军人进行训练。此前一般训练5-7天,现在增加到14天。

3月5日,在训练集合地桃园市芦竹山脚小学,600名后备军人开始了所谓“最强教召”。这波训练结束后,陆军八军团19日又举办14天“教召”第一场炮兵训练,预定召集320人,但有70人因故请假。按照台军规划,今年“教召”人数预计达到1.5万。

尽管民进党使劲追捧“最强教召”,但舆论并不看好。有民众抱怨,被“教召”的总是那些人。有台媒称,过去“教召”时常发生受召人员不服管教的事件,负责的干部往往还得低声下气拜托他们不要闹事。且短短14天要学滩岸、城镇作战和重要据点保卫等,对此前只服过4个月军事训练役的后备军人来说,很难真正学得过来。

在18日第一波“教召”刚结束后,就有一名特战兵写信向蔡英文陈情称,“教召”人员身上的战斗个人装备全都是新品,而他当兵两年,装备都还没领齐,有时甚至需要自己花钱购买。消息一出,立刻引发轩然大波。

宋忠平向《环球时报》记者解释说,即便有所谓的预备役制度,无非是再重新召集过去的老兵,但问题是一些老兵服过的兵役并不长,有些就是服役了4个月的军事训练役。“从马英九时代一直到蔡英文时代,台湾的兵役制度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宋忠平认为,预备役制度必须要建立在原本就比较庞大的兵员之上,台军之前基础不牢,就算是征召,也难以招到能完成专业任务的军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