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659《中国艺术》(457)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没有什么新闻,比马可波罗从蒙古帝国带来的关于杭州有12000座桥的信息,更让威尼斯的听众感到不可信了。虽然马可波罗的言辞难免夸张,桥的数量过千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就是杭州所在地,提供了造桥者的地理条件。整个中国东部,到处都是交通网和灌溉网,人工水道、溪流、沟渠,部分地区的每平方英里的耕地的水道长度达到26英里。西南地区的地貌,河流深峻湍急,给予造桥者很大的挑战。而西北地区的水道和桥梁明显比其他地区少,例如渭河和黄河这样的大河还是只能通过南北道路和铁路才能通过。保守估计,中国现在有2500000座桥,不分大小种类的话。

中国桥梁分为五种结构,浮桥、大梁桥、悬臂桥、拱桥、悬架桥。浮桥,不管是全年的还是季节性的,可能是最古老的,因为其概念来自接驳船。孔子时代就有浮桥,中国现在还在有些地方使用。但这并不能算作建筑,不必多言。其他四种,悬臂桥和悬架桥是西部和西南部的典型桥梁;东南部则有独特的石头悬臂桥;东部和东北部则以拱桥占主体。所以有三个大的区域桥梁中心。西南部分几乎是独立发展,华东的石拱和大梁桥在历史上融为一体。而其共同特征是从一种木梁桥发展而来,历史非常久远。尽管在机械结构方面有不可避免的区别,石头大梁桥和拱桥展示了相同的建筑形式,而由于其独特的石匠技巧而变得更加特别。其优美和高贵的造型,具有工程设计和美学表达的持久统一,为中国建筑宝库增添了明珠。实际上,它们是中国石头纪念碑式建筑的最高成就。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国宝100之帝王将相篇》现已上线,优酷可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