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运河名镇|湖州荻港古镇:运河畔的古村活化石“非遗+文旅”解锁水乡新画卷

在湖州民间流传着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荻港。荻港古镇坐落于杭嘉湖平原,因溪岸芦苇丛生、河港纵横而得名,自古就有“苕溪渔隐”之称。荻港有着一般古镇所应有的样子,小桥流水人家,却又有着难得的质朴乡情,生活在荻港,感受一份令人心动的清净。

位于杭嘉湖平原的南浔区和孚镇荻港古村,始建于1300多年前,鼎盛于清中期,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堪称古村中的活化石,四面环水、河港纵横,青堂瓦舍、临河而建。窄窄的青石板路在低矮的青堂瓦舍间穿过:小桥、流水、人家,一切都如古村应有的样子;站在桥上眺望,只见荻港依着悠悠运河支流,百年民居临河而建,一条古老的雕梁长廊将村庄拉得修长。

古桥之都,鱼米之乡

荻港是古桥之都,一共有23座,最著名的叫秀水桥,有三百多年历史,形态秀美。秀水桥是单孔石拱桥,两边有石镌楹联,桥上有石栏,还雕刻有望狮,憨态可掬。这几年通过历史文化村落保持和美丽乡村建设,古镇又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

来到鱼米之乡荻港古镇,就一定要来看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据说桑基鱼塘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塘中养鱼,形成了一个无污染的生态循环系统,一直延续至今。荻港鱼庄的陈家菜以鱼鲜为主,不仅鱼要鲜活,现剖现做,而且必须是桑基鱼塘种养出来的。春天烂糊鳝丝、五月抱籽河虾、八月红烧乌青鱼,鱼香阵阵,这是荻港独有的一方古味。“桑基鱼塘”也成为全市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品牌,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

渔米乡、水成网,荻港的鱼文化历史悠久而丰富,渔家乐就是从鱼文化中衍生而来的,它展现的是江南水乡渔民生产和丰收的全过程。小船、渔桶、网斗、鱼叉、菱桶,这可都是渔民们养鱼的工具,一位位渔家姑娘身穿蓑衣,随歌舞动,通过敲击这些道具变幻出欢快、喜庆的乐曲,这是荻港村最传统的渔家乐民俗活动。

如今,荻港古镇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本土特色的文化符号。一年一度的鱼桑丰收节已成为荻港展示桑基鱼塘文化遗产的重要节庆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演绎传统鱼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美食文化、农耕文化、古运河文化、婚俗文化等,汇聚成一场具有原汁原味水乡特色的文化盛宴。

修旧如旧,古韵新生

眼下,在荻港古镇景区,当地政府正按照“修旧如故”的方式对老旧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既保障当地居民生活需求,又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荻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原貌。“如何原汁原味地把历史原貌保留下来,是我们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关键。”镇旅游办主任金秋霞说。

对老旧建筑进行保护修缮(黄志飞 摄)

“一部分沿街楼房装修构件破损残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还有混凝土和砖混建筑,与老街木结构的建筑风格不统一。”金秋霞介绍,在保护修缮的过程中,和孚镇本着“修旧如故”的原则,既保留原本的空间肌理、历史风貌和文化生态,又让老街活化出新的故事,成为彰显荻港文化的崭新名片。

在改造完成后,业态招引的招牌也同步打出。在老街转角处的福娃民宿,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称赞道:“比上一次来的时候业态更丰富,也多了很多适合年轻人打卡的地方。”作为老街修复和活化利用成果的生动例证,福娃民宿通过近半年的改造提升,在原有场地的基础上设计改造,既保护了它原有的主体结构,又能满足民宿的经营需求。

如今,在不断地修缮和改造后,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不断融入现代生活和旅游发展。荻港民间丝竹、鱼灯舞、运河船拳、渔家乐等成为当地各大主题文化节的亮点;陈家菜、年糕、青团、生煎肉饼子、烂糊鳝丝等美食,也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来到这里取景拍摄,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落地这里,通过“非遗+文旅”的完美结合,让每一位游客获得前所未有的古镇新感受。

集市盎然,文旅交融

在荻港古镇,村民集市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摊位前人头攒动,游客饶有兴致地了解并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这里也成为游客们了解江南的初体验。

2024年以来,荻港古镇文旅业态多点开花,在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一元茶馆、壶家茶庄等景点的吸引下,旅游市场全面升温,游客数量大幅增长。“为了满足游客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村民集市应运而生。”荻港度假区创建专班成员黄宇航说,集市上可以买到大多数的农特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村民致富。

荻港古村落

在景区规范化管理方面,荻港也有自己的思路。“村里面组织了专门的场地和工作人员负责管理,有规范化的停车场地,并定时对游客收集建议,保证村民集市的‘好口碑’。”黄宇航说。

来源:新民晚报、浙江日报、南浔区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市南浔区融媒体中心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