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百镇 | 25载芳华岁月,温暖无数追梦者胸膛

image.png

▲莘庄工业区鸟瞰图

傍晚,行走在上海市莘庄工业区光华西湖,清晨弥漫的大雾,渐变成火烧云的黄昏,老紫江的晚风吹拂着面庞,也吹来了不远处沪闵路周边的繁华声响……没有烟囱林立,没有灰尘扬天,区别于工业园区“钢筋水泥混凝土”的灰白冰冷形象,今天的莘庄工业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如同一座都市花园,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完美融合,谱写现代化产业园区产城融合新篇章。

1995年,上海申莘工业区与上海莘北工业区合并成立莘庄工业区。那个年代,产业园区的建设刚刚掀起高潮,随着地铁一号线的运营,上海西南成为人人向往的热土。

一瞥一眸间,莘庄工业区已满25周岁。

25年的他,正逢盛年。这座上海的老牌工业基地以开放和包容,温暖了无数追梦者的胸膛,带给城市太多的惊喜与感动——工业区先后获得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家北斗导航应用上海产业基地、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上海莘庄高新技术产业园等荣誉称号。25年的他,正值青春。从“乡村农田”到“现代化产业园区”,从“传统制造”到“绿色智造”,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这场轰轰烈烈的美丽嬗变仍在持续。未来,秉持创新转型、提质增效、精耕细作这一新的历史使命,莘庄工业区不忘初心再出发,奋力绘制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image.png

在上海市开发区协会组织的上海市开发区综合评价中,莘庄工业区已连续2年(2018、2019)在全市开发区中综合发展指数排名第三。

闵行第一,全市三甲,莘庄工业区究竟凭什么?

先来看一组亮眼的数据,莘庄工业区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7.7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900亿元(预估);财政总收入从2002年的5.0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30亿元(预估)。

在园区实地经营的1615家企业中,外资企业达550家,其中地区总部18家,研发中心有92家,世界500强企业52家,投资1000万美元的项目127家。

在第三届进博会上,园区内七家企业“组团”参展,引来“芳心”无数。其中,雅诗兰黛的采购金额已由上一届的1.95亿美元大幅提升至4.5亿美元;“三朝元老”山崎马扎克的高精机床在业内独领风骚,也有约3亿元的签约额;此外,普锐特冶金技术、三菱电机、米其林轮胎、施耐德、虹迪物流等也捷报频传。

在落户企业中,很多企业都伴随着园区一起共同成长,大金空调就是其中的代表。今年,大金在华首厂“上海生产基地”同样迎来了25岁生日。

1995年,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让大金选择落户莘庄工业区,也正式开启了中国市场新征程。莘庄工业区是它的“福地”,在这里,大金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链,并成长为集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空调企业。同时,沐浴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东风,借助工业区在长三角绝佳的区位优势,大金加速在长三角的布局,目前已在中国成功孵化了18家生产基地。

莘庄工业区,因企业而生,因企业而兴。大金这样的企业在不断发展中成就了如今的园区,而园区也在不断前行中成就了企业的发展。

25年的披荆斩棘,园区管理者们一以贯之,以独具特色的战略眼光培育出“5+1”产业格局:机械及汽车零部件、重大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及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度达到80%。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莘庄工业区并不甘愿停下脚步。

作为闵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莘庄工业区始终坚持品牌“走出去”,投资“引进来”,积极开拓招商引资新格局,对意向企业进行点对点的服务对接,并为落户企业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品质化的高效服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前来园区投资落户。今年,在全球疫情的大环境下,园区经济运行承压前行。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园区将探索发展新模式,由原来的以外资为主转向内外资并重,尤其要引进、培育创新型内资企业。

image.png

涉及智能化装备、智能制造与军民融合应用、自动化生产线集成等8大领域,提供创业孵化器全方位服务、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园区双创体系再造……8月13日,莘庄工业区莘闵留创园“创新创业学院”正式成立。第一期培训班及2020年“创客中国”上海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专题赛也同步举办。

这只是莘庄工业区拥抱创新热潮的一个缩影。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国内外市场风云变幻的情况下,如何让园区制造业转型升级,一直是摆在园区管理者面前一道纠结的难题。如今,不为转型而转型,他们决定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技术创新聚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地、高端制造集聚地,这便是莘庄工业区创新驱动的清晰定位。

走进上海拓璞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各式各样的高精尖装备透出浓浓的科技气息。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有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航空航天部/总装智能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等,用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零部件加工以及装配过程,多款产品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航空航天制造装备的技术封锁,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公司的最大特点就是科创。”拓璞董事长王宇晗表示,每年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5%,未来5年,将争取在业务领域做到世界第一。

image.png

崛起的雄心离不开完善的发展规划。围绕闵行区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聚焦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要素,莘庄工业区不断提升园区科创综合竞争力。目前,园区共有高新企业19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41家、研发机构2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设立了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建设了大张江知识产权、科技中介、人才服务、科技融资平台等。

创新驱动呈现新活力,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载人航天工程、登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高性能船舶……这里诞生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数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成功申报一批国家重大基础科研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方面均实现重大突破。

数据显示,园区企业目前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195件,比“十二五”末增长98.5%。工业区集聚的创新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机构(当量数)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30.6%和25%。下阶段,莘庄工业区将打造相对集聚的产业集群,占领产业制高点,培育竞争优势,在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关键工艺等方面实现进口替代,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的显示度和贡献度,将园区建设成为开放创新、智能绿色、高质量制造为主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除了产业的配套完善,创新驱动也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园区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急需强有力的人才作为支撑。

这两天,刚从北京接受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的大金空调首席技师陆忠明,返沪后立刻马不停蹄地投入带徒传技的工作。20年的时间,让他从基础工到高级工,从维护工到技术带头人……陆忠明,就是园区人才培育成长的一个缩影。

今年9月,上海市首家区级高技能人才服务中心——闵行区高技能人才服务中心落户莘庄工业区,与此同时,莘庄工业区高技能人才服务中心也正式挂牌成立。据悉,中心将依托园区先进制造业优势,重点凸显人才服务、成果展示、公共实训、对外交流四大功能,为全区先进制造业培育更多更优秀高技能人才。

image.png

在业内人士看来,莘庄工业区优异成绩的取得与精细化提升营商环境密不可分,园区管理者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看作后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关键抓手和核心竞争力。

“拓璞的‘荣誉簿’里,有一半属于莘庄工业区。”王宇晗为何会这么说?

image.png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拓璞厂房对地基要求很高,市面上很难找到合适的厂房,而拓璞为了保证每年的研发投入,基建投入甚少。

针对这一难题,工业区推出了“硬核”服务,精准对接企业科研、生产和办公的需求,在光华路888号划出39亩土地,投入资金2亿多元,为其定制建造了15350平方米的高标准重装厂房,配套完善了周边的基础设施,并于2019年7月移交拓璞,以保证企业持续创新与高速发展。“我们来这里,就是拎包入住,跟住酒店一样方便。”据悉,这是闵行区第一家政府出资量身定制的全装全配厂房。

更让拓璞安心的是,工业区制定了“缓租期”的租赁条款,帮助企业解决前期资金难题。疫情期间,考虑到资金周转需要,工业区提前兑现2019年全年扶持资金54万元,减免租金300多万元。此外,每年市区两级政府也给予研发经费补贴,帮助企业发展“轻装上阵”。

莘庄工业区已逐步探索形成具有园区特点的“四大平台”和“三个直通车”服务模式;对全市190项个人社保业务实现一网通办;落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提倡保姆式服务;组织开展“企业家沙龙”“高端人才论坛”等各类交流活动……精细服务是许多企业看中这里的原因。今年,园区新引进路威酩轩、士卓曼、范思哲、中星微等16个优质项目,为未来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image.png

目前,莘庄工业区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采用“2+X”模式,即由招商引资部和企业服务部负责,下设8个招商平台,以大平台公转、小平台自转的方式进行招商,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系统性、精细化、全流程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优良营商环境新高地。

而在“2+X”基础上,工业区将进一步完善企业服务工作机制,厘清企业服务项目内容,加快企业服务站建设进度,实施挂牌并配备专职站长,开通企业服务热线,打造集税务、市场所等资源为一体的高效便捷服务平台;加强服务人员配置,扩大服务专员数量。与此同时,针对外资企业多的特殊性,莘庄工业区成立上海市莘庄工业区商会,这是全国首家由外资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会长的园区商会。商会下设秘书处,主要承担“服务窗口、政企桥梁、信息平台”三大功能。上海市莘庄工业区商会近期收获了2019-2020年度上海市工商联“四好”商会的荣誉称号。

做好“企业大管家”,绝不是说说而已。

image.png

一提到工业区,就会想到各种数字报表、经济指标,然而,莘庄工业区竟然也能和“诗和远方”联系在一起。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起来的不少产业园区,受土地性质、规划理念、交通设施等限制,一些园区产业规模发展迅速,配套设施、生活环境却相对滞后,社区和园区之间存在有形和无形的“围墙”。居民乐业却无法安居。

然而,现代化产业园区怎能只有“生产”!以莘庄工业区为例,近10万产业大军、6万余居民的生活同样是“重中之重”。园区管理者很早就意识到,必须理顺产城关系,否则产业再发达,最终也会陷入留不住职工、留不住人才的困境。

产城融合,从硬件上来看,大可不必担忧。莘庄工业区所在区域,是上海市郊城镇化最早、最成熟的区域之一,工业区内部和周边生活设施配套较为完善。

因此,工业区发力的重心在软件上。

第一把钥匙是生态。在莘庄工业区西区,“企业退界15米做绿化”已传为佳话。这里作为绿色智造的示范区,以“环保节能+智能建筑”为切入点,如今,市政景观占了园区面积的1/3,条条水道将绿化、桥梁、建筑顺势分隔,颇有些江南水乡的气质。而音乐喷泉、亲水平台,为工作生活在西区的人们提供了一处滨水绿带。

第二把钥匙是文化。近年来,莘庄工业区紧抓软实力建设,将文化品牌建设融入园区发展血脉。2012年8月,莘庄工业区正式发布代表园区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纲领》,明确了“共融共赢、精进创新”的价值理念、“引领绿色智造,实现产城融合”的使命,并聘请文化名人成立“智囊团”,为园区文化建设“坐堂把脉”。

园区成功举办了工业文化周、文化嘉年华等特色品牌活动,形成了“印象·大家说”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项目,文化正以润物无声地方式滋养着园区。

第三把钥匙是公共服务。这些年,园区加速补齐社会事业上的短板,让园区人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去年,七宝中学附属鑫都实验中学正式建成,填补了园区“中学”的空白;医疗方面,明年,一个全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将建成,方便周边居民和企业员工就医;文体资源配套也愈加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阵地、市民修身基地等,串联起了便民惠民的“15分钟服务圈”。

image.png

园区,让生活更美好。这曾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如今,随着产城融合的持续推进,这在莘庄工业区成为了现实。有了这些软件,工业区才拥有“灵魂”。在时光的推移中保持特征和魅力,不随波逐流。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25岁的莘庄工业区正值青春,未来可期。

作者:赵征南

图片:莘庄工业区供图

编辑:邵大卫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