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是越发内卷的一年,各行业纷纷卷入激烈的价格战漩涡,每一个品牌都在费尽心思降本增效。在此节点,倘若一家企业的领导者面临这样一个抉择:针对某项产品服务,可以增加或压缩20元成本,他该如何选择?
近日,这样一道选择题,摆在了格力电器董明珠的案上。
用“20元”向“内卷”说不
6月26日,“董明珠健康家”石家庄长安店开业,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出席活动时宣布了自己的答案。
从6月1日开始,每安装一套格力家用空调,每组安装工人可以多获得20块钱的高温补贴。随后不久,格力电器官方正式官宣确认这一消息。补贴费用将按月,由总部直接发放到安装工程师个人账户。
显然,在整个空调行业都在寻找降本增效途径的当下,董明珠选择一个非“主流”的答案。
格力此举一经发布,即引来坊间一片热议。业内人士就表示,今年在各行业都压缩人工成本的大背景下,在打完价格战之后,空调行业也刮起了克扣安装费的火苗。格力在此关键节点,反其道而行,逆转降工人安装费的歪风。
2025年家电价格战愈演愈烈,一些企业选择压缩安装成本,安装工人群体被推向更加艰难的境地。格力这一举措不同寻常,且标杆的示范意味浓厚。
安装服务在空调产品交付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人安装精密程度与责任心,关系着空调日后的使用寿命与安全,也因直接和消费者“面对面”交流,展现的是企业服务品质以及品牌形象。
格力的20元看似微薄,实质却给予了安装工人极大的职业认可与可观回报。2024年格力一共出货约2800万台/套家用空调,以此推算,格力此项政策,预计投入5.6亿元成本,用于安装工群体的高温补贴。以旺季每组日均安装10套计算,每组安装工人月增收可达6000元。
格力为何在同行纷纷压缩成本的当下,真金白银改善工人的待遇。其实格力此举非常符合格力的企业风格。作为空调行业的领导品牌,格力一直以来拒绝 “低价、低质”企业内生模式,致力于以高品质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实现良性竞争。
史上最长618的硝烟刚刚褪去,空调行业在极度内卷的裹挟之下,走入了另一内卷的十字路口。作为行业的“定海神针”,格力此举一方面体现对安装工人价值的认可,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形成差异化的服务竞争优势。更为深远的意义,则是通过自身的举措,带领行业走出“内卷式”困境,引导行业从“卷价格”转向“卷价值”,为空调行业迈向良性的发展循环,树立示范作用。
“20元”与中国的破卷之路
“没有最卷,只有更卷”是当下中国百业的最真实写照。国家积极倡导向消费驱动型社会转型,国内消费却持续多年不振。庞大的产能之下,国内市场的竞争终于演变成为你死我活的残酷内卷。
面对内卷,国内企业纷纷寻找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对内压低成本延长工作时间,对外向供应链转嫁资金压力,在市场上通过降价竞争稳住份额,成为许多企业“保命”法则。但当整个社会都被裹挟坠入恶性的内卷中时,中国经济也将会迎来黑暗时刻。届时,中国经济会陷入一个低水平竞争的怪圈,消费者买到的是低质产品,工人的待遇被严重压低,企业创新活力被扼杀,产业升级停滞不前。最终,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企业、消费者、工人三输的境地。
如何破局,历史早有答案。
1914年1月5日,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海蓝园的工厂内,宣布了一个爆炸性的新闻。首先,他将工人的工作时间由每天10小时减少到8小时;其次,工作由一天两班倒变为三班倒,这将会增加工厂雇佣人数;第三,福特将日薪提高到一倍以上,即五美元一天。
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带动行业多的特点。当汽车工人的收入增加,其消费支出就会增长,企业利润随之提高,社会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福特将日薪提高到五美元堪称史上最伟大的一项抉择,它触发了一场消费革命,推动美国在日后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国家也早已预见这样的问题。今年3月,国家领导人在贵州考察期间就首次提出要"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内卷式竞争"。但真正具有长远目光和社会担当的企业毕竟是凤毛麟角。
诚然,要成功转型成为消费型社会,还有许多短板需要补齐。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敢于消费;更多的高端产业,容纳更多高薪的岗位,让大众有钱可花。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摒弃旧有唯GDP的发展模式,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让社会上每一位劳动者都能获得职业尊重和合理回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旗易帜,道阻且长。社会要形成共识,企业要勇于担当,这需要全社会从每一个细微变革开始。
唯有涌现出更多如格力这般的企业,将目光聚焦于提升工人的切实收益,重视工人口袋里那“20元”所代表的劳动价值;唯有越来越多企业摒弃“大小周”“996”等看似忙碌实则低效的工作模式诱惑;唯有广大外卖小哥能够切实获得企业提供的社保等基本保障,中国社会在迈向消费型社会的进程中,方能踏出坚实有力的一步。
“20元”,在社会的宏大叙事里,轻柔如羽毛,但它却是对工人最质朴的尊重,是企业最有为的担当,更是内卷社会中一抹熠熠生辉的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