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重组方案获批,消费金融市场迎来新变局。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正式批准捷信消金调整股权结构并变更注册资本。此次重组方案中,京东集团旗下的晶东贸易、网银在线合计持有捷信消金65%的股份,正式取代原外资股东成为实际控制人,标志着捷信消金由外商独资转变为“京东系”成员。
根据规划,捷信消金采取“先减资、后增资”的策略,注册资本由70亿元降至50亿元。重组完成后,京东系通过出资32.5亿元,持有65%股份;同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天津银行分别出资6亿元,5.5亿元、5亿元,分别占股12%、11%、10%,共同构成了捷信消金的新股东结构。而原股东捷信集团的持股比例则降至2%。
京东集团相关人士表示,此次京东控股捷信后,将在监管机构指导下,与其他四家股东有序参与捷信消金的重组,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消费体验。
事实上,在消费金融牌照稀缺、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京东此番入局被业内视为战略性补位。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京东白条已链接超过200万商家与2.5亿消费者,但受限于牌照资质,部分场景难以深度渗透。控股捷信消金后,京东不仅获得全国性展业资格,更可借助其线下渠道和存量客群,补足全场景服务能力。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分析师王蓬博分析认为,消费金融一直是京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业务扩展,原有小贷牌照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加之监管政策趋紧,消费金融牌照获取难度增加,因此,获得捷信消金的控股权对京东而言具有重大战略价值,不仅能强化合规性,还能拓宽消费金融服务的边界和应用场景。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捷信消金的新股东结构多元化,有助于实现资源互补,促进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
然而,京东接手的并非一片坦途。近年来,捷信消金业绩大幅下滑,其以线下业务主导的高成本运营模式在市场环境中逐渐失去竞争力。
天津银行公告显示,2022年、2023年,该公司税后净利润分别为0.34亿元、-31.99亿元。同时,捷信消金面临大量不良贷款问题,最新公告显示,2025年第2期个人不良贷款涉及1.68万笔,未偿还本金约3.14亿元,未偿还本息合计约3.98亿元。
京东入局后能否帮助捷信消金走出困境,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王蓬博认为,京东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丰富的消费场景,与捷信消金的业务具有广阔的协同空间。通过资源整合、交叉营销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京东有望帮助捷信消金进一步拓展客户群体、提升风控体系并有效降低违约风险。
不过,王蓬博也指出,京东需应对来自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如何有效整合捷信的团队、业务、系统,并保持风险控制、市场洞察力和金融科技创新能力,将是成功的关键。
苏筱芮同样强调,新老股东更替期间,确保存量业务平稳过渡、债权债务清晰处理至关重要。
有消金行业相关人士表示,京东控股捷信消金后,跨界融合趋势愈发明显,将进一步加剧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这或将改变现有的市场竞争态势,促使整个行业在产品创新、服务模式、风控技术等方面不断发展进步,开启一场更依赖自营能力、科技实力的激烈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