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变气球?哥伦比亚国宝级“胖艺术”入侵广州!- 凤凰艺术

费尔南多·博特罗

2025年7月4日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广东地区首次个展“哥伦比亚狂想——博特罗艺术大展”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馆区)拉开序幕。7月10日,展览举办开幕式,艺术家费尔南多·博特罗长子费尔南多·博特罗·塞亚、广东美术馆馆长兼策展人王绍强、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塞尔希奥·卡夫雷拉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费尔南多·博特罗基金会联合主办,汇集了博特罗80余件经典系列作品,涵盖其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主题,且全面呈现了囊括油画、雕塑、纸本水彩等多种创作媒介,集中展现了博特罗丰富多元的艺术探索。

凤凰艺术特邀费尔南多·博特罗·塞亚、广东美术馆馆长兼策展人王绍强、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塞尔希奥·卡夫雷拉、艺术家林于思一同展开对话,深度解析这位拉美艺术巨匠如何以标志性的"膨胀美学"诠释故土情怀,并探讨其艺术精神与中国观众的情感共鸣。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1932年生于哥伦比亚麦德林,是20世纪以来哥伦比亚及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其创作涵盖油画、雕塑、水彩与素描等多种媒介,凭借饱满的造型与充满张力的构图,他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博特罗风格"(Boterismo),建构出兼具幽默感与秩序感的视觉体系。

▲ “哥伦比亚狂想——博特罗艺术大展”开幕式现场

▲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致辞

▲ 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塞尔希奥·卡夫雷拉致辞

▲ “哥伦比亚狂想——博特罗艺术大展”开幕式嘉宾合照

数百年前,伊比利亚文化传入拉美,欧洲艺术传统在这片土地焕发新生。博特罗的艺术创作始终连接欧洲与新大陆的文化血脉,将个人创作植根于民族土壤,向世界传递对于故乡的深沉情感,或许,这也正是其创作的重要动力。

▲ “哥伦比亚狂想——博特罗艺术大展”导览现场

他的艺术生涯始于20世纪40年代,跨越七十余年。旅居墨西哥、美国、意大利等地的经历,使其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汲取养分,形成融合古典构图与现代精神的独特风格。他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影响,尤其在比例、结构与人物塑造中追求永恒的静谧感,同时立足拉丁美洲社会现实,以艺术回应历史与命运。

▲ 左: 咖啡壶, 布面油画, 1980; 右: 自画像, 布面油画, 1975

其作品曾展出于巴黎大皇宫、罗马展览宫、东京美术馆等重要机构,大型雕塑更亮相巴黎、纽约、马德里、佛罗伦萨等城市公共空间。2023年,博特罗于摩纳哥逝世。作为哥伦比亚国家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拓展了拉美艺术的全球影响力,更以独立的艺术语言在当代艺术史中确立不可替代的地位

▲ 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

博特罗对中国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色彩。2015年他来到中国,举办了他的中国首个展《博特罗在中国》,将作品带到北京、上海与香港。那一次的中国之旅让他看到了更多的中国文化,也了解到了许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他带着家人在北京游览了故宫朱红色的城墙让他着迷,回国后,他创作了一系列新的画作,并在其中涂上了这一抹中国色彩

▲ 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在中国

▲ 2015年费尔南多·博特罗在中国时,接受“凤凰艺术”原记者姚睿用西班牙进行的专访。

回忆起那一次的中国之行,博特罗长子塞亚说到:“他着迷于中国,着迷于中国的许多方面,中国的活力,经济增长,以及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贫困问题并改变了一切,这是完全令人惊讶的。他一直在故宫看着帝王的红色(朱红色),说这个颜色是红色与黑色的混合色,是非常漂亮的颜色,这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的崇拜者,他热爱中国,在中国过得很愉快,这也传递给了我和我的孩子们,我们都是热爱中国、非常钦佩这个国家的人。”

▲ 博特罗长子费尔南多·博特罗·塞亚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在完成中国首次巡展后,博特罗心中有了对中国的更多渴望,他希望把作品带到广州——这个位于珠江之滨的南中国重要城市,让更多中国观众看到他的作品。塞亚遗憾地表示,因为疫情和其他阻碍,博特罗没能在生前实现这个心愿,但当他们发现今年有机会来到广州时,便毫不犹豫地启程,将80余件作品带到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馆区),进行这次展出。

▲ “哥伦比亚狂想——博特罗艺术大展”现场(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策展人王绍强介绍:“这一次,展览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反映艺术家一生的创作风格以及变化,分为三个板块。一方面是以时间为线索,同时,也是以题材跟类别来进行的分类,这样观众观赏起来会比较清晰,也会非常容易的读懂他的艺术”。

▲ 广东美术馆馆长、策展人王绍强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可以自豪地说,这次展览完全不同,大部份作品在此之前从未在中国进行展出于我而言,这里有几幅作品是连我也从未见过的。这是一个挑战,把未曾在中国出现过的作品带至中国,并且带来一场高质量的展览。我认为我们实现了这个目标” 塞亚自豪地说道。

▲ “哥伦比亚狂想——博特罗艺术大展”现场

在一次访问中,博特罗这样表达他的创作观:“画家要么夸张色彩,要么夸张形状,要么夸张线条。艺术中总有一种夸张” 而在他看来,在这其中,“体积”是漫长艺术历史中被严重忽视和遗忘的元素。

▲ 博特罗在 TED × Beijing 进行分享

这一技法在中世纪被遗忘,后在十四世纪,意大利画家乔托重新发现了这种能力与可能性。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使用直线透视和远近法等技巧营造出了画面的深度与空间感,同时,他的笔下也开始出现具有体积感的较为圆润的人物轮廓,他所描绘的每一个人体均贯穿着充分的真实重量感。从那时起,直到几乎二十世纪,每一位画家都在或多或少地表达体积空间

▲ 乔托, 放弃世俗的财富, 湿壁画, 1297-1299

乔托的绘画对博特罗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博特罗个人对体积美学的重大突破,却源于一次偶然的创作实验,“有一天我在素描的时候使用了不同的形式,我在物体中间画了一个洞,这个物体变得比它原本看起来要更大了,我知道,某种重要的事情发生了” 博特罗曾这样描述。

▲ 费尔南多·博特罗视频资料

走进一号展厅,布面油画《总统》中膨胀如气球的身形瞬间攫住视线,被撑大的西装倾覆了人物原本作为权力符号的庄严,捏握长袍的双手因膨胀而显得局促,反让观众窥见了政治华服下脆弱的人性。这种夸张并非单纯的戏谑或讽刺,而是如放大镜般聚焦了人类情感的本质。

▲ 总统, 布面油画, 2013

▲ 左: 静物: 西瓜, 布面油画; 右: 仿委拉斯开兹, 布面油画, 2005

“我会把艺术家表达出来的形象理解成他对这个世界理解和消化之后的反刍。关键是他在这样去理解这个世界之后,表达完以后,有很多人在追随他的表达” 艺术家林于思观展后这样评价,“我来之前想的更多是画法的问题,但来到现场,我发现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关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问题。他一直在画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一些本土的风土人情,但是其实丝毫都没有阻碍他走向世界,我觉得这就是厉害的艺术家”。

▲ 艺术家林于思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博特罗的镜头焦点从未偏离故土的脉络。他出生于麦德林,一个坐落在阿布拉山谷的哥伦比亚城市,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在相对封闭却简单的环境里度过了整个童年

▲ 博特罗童年时期

尽管他此生游历四方,但故乡一直是博特罗毕生艺术创作中永恒的灵感源泉,拉丁美洲,尤其是哥伦比亚文化的灵魂被镌刻在每一画娴熟的笔触之中,在他以描绘拉美日常生活为主题的绘画作品里表现得尤为深刻。

▲ 左上:斗牛士小队, 布面油画, 2012; 右上:拉法埃林与妻子, 布面油画, 2012; 右下:街道, 布面油画, 1988; 左下: 嘉年华, 布面油画, 2016

“我父亲在这个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一件作品要想具有普遍性,它首先必须是地方性的,这是艺术史甚至文学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道理。主题越具有地方性,内容反而越具有普遍性,他对此深信不疑塞亚介绍,每当博特罗开始审视自我的身份和存在,他就翻找出心中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和感受,用画笔凝结出日常的诗意。

▲ 由上至下: 踢足球的孩子, 布面油画, 2002; 家人与宠物, 布面油画, 1998; 橙子, 布面油画, 2000

《踢足球的孩子》中悬停的足球,仿佛凝固着博特罗童年社区球赛的沸腾瞬间,《家人与宠物》里膨胀的橘猫与笼鸟与家人相视,毛发间的每道皱褶都挤压出家庭的密度与温度,而他笔下所描绘的橙子,也仿佛必须让它饱满得快要溢出汁液,才能传递记忆中咬下果肉时爆开的甜香。

这一切如万花筒般关于回忆的种种描绘,既亲切温柔,却也不失一丝冷静的检视,佐证着艺术家关于创作本土性的理解“我希望自己的绘画有根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创作以意义和真实”

▲ 哥伦比亚驻中国大使塞尔希奥·卡夫雷拉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提起这位来自故乡的艺术家,哥伦比亚驻中国大使塞尔希奥·卡夫雷拉表示:“参观博特罗的展览,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好像博特罗的作品永远跟哥伦比亚的重大事件是相挂钩的,我们都知道他的作品经常是传递出一种浪漫主义或者一些高兴的元素,但在他的作品中也会折射出社会性的色彩,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到了解到哥伦比亚的一些历史背景与社会事件,这样的展示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 “哥伦比亚狂想——博特罗艺术大展”现场(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导览结束后,塞亚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分享了博特罗2015年来到中国时的所见所感,讲述了他眼中的博特罗以及博特罗横跨七十余年的艺术探索历程

▲ “哥伦比亚狂想——博特罗艺术大展”讲座现场

▲ 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

博特罗用一生践行的艺术信念在此刻愈发清晰:在全球化的今天,他证明了植根本土文化、坚守独特艺术信念的价值,更开辟出在强势的文化语境中发出独立声音的可能

也许,穿梭于展厅之间,新一代的艺术家们将在这饱满的造型与色彩中发现实现本土表达的有效路径,而这位哥伦比亚艺术大师的影响力也将超越地理边界,成为所有坚守文化根脉者的精神火种。

哥伦比亚狂想——博特罗艺术大展

Botero in Guangzhou

展期

2025年7月4日至2025年11月23日

地点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馆区)一楼 1/2/3号厅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主办单位

广东美术馆

费尔南多·博特罗基金会

支持单位

侨鑫集团有限公司

策展人

王绍强

(凤凰艺术 广州报道 采访、撰文/于沛华 责编/dbk)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