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探视时,李女士(化名)隔着屏幕看到72岁父亲,忍不住红了眼。父亲因肺部感染并发呼吸衰竭,刚做完气管插管,手腕被淡蓝色软垫束带固定在床栏,还无意识地想抓插管。
“医生,我爸本就喘得厉害,怎么还绑着他?会勒疼吧?”李女士攥着医生手臂,语气满是焦急。经解释,她才理解约束的用意。
这样的疑问在ICU很常见。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万荣文教授介绍:ICU的保护性约束不是惩罚,而是保障患者安全、配合诊疗的保护性治疗措施。
何为保护性约束?
保护性约束是医疗过程中,为保障患者安全、防范意外事件、确保治疗有序推进,而临时采取的限制患者全身或局部肢体活动的医疗措施。目的在于保障患者安全,以患者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为何需要实施保护性约束?
重症患者因病情危重处于意识模糊、躁动等特殊状态,实施保护性约束是为应对无意识行为可能引发的致命风险。

(▲AI图)
一、意外拔管风险
1.气管插管:作为维持呼吸功能的关键通路,若因谵妄、躁动等,自行拔除,可引发缺氧窒息,直接威胁生命。
2.深静脉导管:这是输注升压药等关键治疗药物与营养液的“生命通道”,一旦不慎拔除,可能导致大出血,或引发血压骤降等危急情况。
3.其他管路:鼻饲管、术后引流管、透析管路等若被拔除,会直接中断引流、治疗。
二、自身伤害风险:躁动状态下的患者,可能无意识抓挠伤口、撕扯敷料,生硬拔尿管等,造成自我损伤。
三、治疗中断风险:CRRT(持续肾脏替代治疗)、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对体位要求极高,大幅度肢体活动都可能导致治疗中断,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
如何规范实施保护性约束?
一、决定实施约束前,医护团队会全面评估,优先探索替代措施:
1.优化镇痛镇静方案:使患者处于舒适、平稳的状态,减少躁动。
2.优化诊疗环境:包括控制噪音、调节光线亮度、规划护理操作时间,降低外界因素的刺激。
3.家属陪伴支持:家属的声音、触摸等熟悉的感官刺激,能有效缓解焦虑,具有自然镇静作用。
4.强化心理疏导: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医护人员会反复解释各类管路的作用与重要性,争取患者主动配合。
二、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医护人员会向家属详细说明约束的原因、必要性、潜在风险及预计持续时间,并签署《保护性约束知情同意书》。
(▲AI图)
三、规范操作,最大化保障患者舒适
1.选用专业器具:使用宽幅、柔软且具备一定弹性的专用约束带,内部通常配备柔软衬垫,避免压迫皮肤、阻碍血液循环。
2.控制约束程度:约束后既保留肢体小范围活动空间,又以能伸入1-2指为宜,防止过紧造成损伤或过松失去保护作用。
3.定时监测护理:每1-2小时检查被约束肢体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血液循环情况,适时调整。
4.动态评估必要性:一旦症状缓解、趋于稳定,或关键医疗管路拔除后,第一时间解除约束。
家属可如何配合?
1.建立理解与信任:充分认识约束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要措施,信任医护团队的专业判断与操作。
2.主动沟通交流:了解约束的具体原因与预计持续时间,掌握亲人病情相关信息。
3.亲情安抚:可轻触患者额头、以平和语气交流,通过亲情关怀舒缓患者焦虑躁动,为尽早撤除约束创造条件。
4.协助观察:探视期间,留意被约束肢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AI图)
专家提醒
万荣文主任提醒,保护性约束是ICU诊疗中看似存在“限制”,却不可或缺的医疗举措。它如同一条“安全羁绊”,在患者生命最脆弱、意识最模糊的阶段,以暂时性限制肢体活动的方式,守护患者最根本的生命安全。这一措施背后,承载的并非冷酷的禁锢,而是医学对生命的敬畏、担当与关爱。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黄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