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电影《绿皮书》在本次奥斯卡中5项提名,并且一举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三项重磅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赢家。
这部最终问鼎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众望所归的同时也充满争议,影片由维果·莫腾森和马赫沙拉·阿里主演,讲述了1962年非裔美国钢琴家唐·谢利和其雇佣的意大利裔司机托尼·立普凭借着绿皮书的指引,开车前往美国南部巡演的故事。
绿皮书
Green Book
1960年代,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绿皮书是黑人邮政员编写的一部旅行指南,详细标注哪些酒店,餐厅和加油站“允许黑人”,帮助黑人司机在旅行时规避风险和麻烦。
黑人音乐家唐.谢利要去南部多州巡演,谢利拿了三个博士学位,是受人尊敬的音乐家,在白宫表演,住金碧辉煌的豪宅,遵循上流阶层的规矩和法则行事。他找到托尼做他的司机和保镖。托尼是个白人,也是个江湖老炮儿,多年混迹于社会底层,中年失业要靠吃26个汉堡赚50美金交房租。遇到争端只会用拳头解决。
来自种族,阶层,身份和认知的差异,让两个人一开始谁也看不惯谁,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现在要一起出发。两位男主地位和性格悬殊,如何从格格不入到惺惺相惜,更是成为了影片最大的看点。
托尼在最开始骨子里是歧视黑人的,迫于生计,他又不得不接下了这一工作。而对受过高等教育,衣着考究的谢利,他渴望真正融入上流社会,但他却不得不在南方按照“绿皮书”中所示的住在供黑人居住的旅馆,在这里他与自己的黑人同胞又显得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用自己的才华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公平,并且谢利18岁时就在芝加哥演奏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但是后来转变了方向,他曾告诉亲朋好友,音乐经理人胡洛克告诉他“有色”表演者应该到各地区演出。所以才有了这次的南美之旅。
作为一个从小接受高雅教育,出入上流场所的黑人,谢利来到南方却与其他黑人并无二致。而对于他自身而言,不被那些生活在底层的黑人接受,更是莫大的孤独。一路上,对于黑人的歧视随处可见。在邀请谢利演奏的会所,他没办法上公用的厕所;路过高级西装店,店员见他要试穿,表示无法借给他试衣间;负责准备钢琴的工人,觉得黑人就配弹个垃圾钢琴;谢利走进一所酒吧喝酒,却被一群白人暴揍威胁;甚至,在本该最尊重法律的警局,他的权利照样受到伤害……
与谢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机托尼虽然是个白人,但却出身底层社会,性格大大咧咧,不修边幅。他觉得不能在车上抽烟、要被规范用语这些规矩很不可思议,谢利不吃炸鸡,不听流行音乐的这些习惯,让托尼觉得很好笑,硬是强塞给他。谢利一开始还皱着眉头说没有刀叉怎么吃。
谢利的表演天赋和人格魅力,渐渐打动了托尼。一路上他开始慢慢理解谢利,为他演奏的古典音乐感到骄傲,还带谢利吃黑人爱吃的炸鸡,听黑人喜欢的音乐。在谢利的影响下,托尼也开始慢慢改变,懂得了理解妻子,也学会了表达爱意,也渐渐看到了黑人身上的优秀。当然,一路上也遇到不少麻烦。但是就是这些冲突和麻烦,才是两个人审视自己内心,达成和解的契机。
当他亲眼看到一个天才艺术家,因为肤色受尽冷眼,歧视和暴力,当他终于理解上流阶层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终日被鲜花和掌声包围,他终于理解了自己的偏见。
他说,我生长在一个小社会,周围都是我的亲戚和邻居,我没有读过书,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也没有像你一样受过教育,所以我才会在这样。
两个完全处于不同身份,不同阶级,甚至对对方都带有偏见的人,他们在这段危机四伏却又妙趣横生旅程中所建立的友谊,不仅跨越着种族的隔阂,更诠释着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去真正面对自我。
有人嘲讽《绿皮书》“政治正确”,认为它得到青睐,不过是因为凑齐了黑人、底层、同性等等所谓的正确元素。它关于种族歧视,偏见,和解,友谊。用喜剧的形式让你发笑,但却击中你的内心。
这是一部关于爱的故事,不管我们彼此之间有何差异,都要爱护对方,探寻我们究竟是谁,我们都是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