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袁琴
四川作家骆平的“高校主题”系列小说作品,聚焦高校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全视角多维度讲述大学故事,刻画高校师生的文学群像,兼具学理性和抒情性兼具,已然成为当下小说园地独具特色的一份风景。2023年她出版了长篇小说《半糖时刻》以及再版的中短篇小说集《过午不食》,都备受瞩目。
《半糖时刻》研讨会
近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的骆平高校系列作品《半糖时刻》研讨会在成都举办。出席研讨会的有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侯志明,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知名批评家孟繁华、谢有顺、刘大先、丛治辰、毛尖、张莉,以及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钟山》杂志副主编贠淑红、《当代》杂志执行主编徐晨亮、《当代》杂志编辑石一枫、作家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主任向萍、《人民文学》杂志编辑李兰玉、浙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柳明晔、编辑张可、各大知名杂志期刊编辑等相关行业人士等20余人。会议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伍立杨主持。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阿来主席首先对骆平的多重身份切换自如给予了高度认可,并指出,骆平的高校系列创作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之一。随后,与会嘉宾就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侯志明、阿来、伍立杨(从右至左)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刘大先认为,这本书,既有通俗的阅读快感,同时细化分析这本书的内涵是反映人类情感的真相,文本建造了一个玻璃之城,其中既有现实世界的倒影,也有理想中的幻境,两者均具有普遍性的真实。 作家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主任向萍详细剖析了《过午不食》与《半糖时刻》中的女性形象,认为骆平的写作具有坚硬而又柔软、清苦而又甘美的审美旨趣。《当代》杂志社执行主编徐晨亮指出,骆平的写作是有温度、有表情的现实主义写作,具备了大众文化的元素,通俗却具有文学深度,这种文学深度是向人的内心世界挖掘,具有独特的意义,一系列女性知识分子的塑造,为文学史贡献了全新的文学形象。
谢有顺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认为《半糖时刻》这个小说是用了一个通俗小说的壳, 表达对生活和时代的深沉理解,“在我看来,骆平这个小说是有感觉、有人物、有态度,是‘三有’小说。”
谢有顺首先解释,这个小说“有感觉”之处。“一个作家对生活有没有感觉?对人物有没有感觉?是能从她的细节语言中感觉到的。《半糖时刻》中的很多细节,都能让看得出来这个作家对生活、对人物很有感觉。说实话我们读很多的小说,会让人觉得作者就是看到一些材料或者根据设计的一些情节在硬写。但是骆平作品里对女性情感和心事的描写,都很微妙很真实,这种是小说家最珍贵的东西。”
第二个是“有人物”。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谢有顺说,“我越来越觉得,一部小说能不能被读者接受,能不能传世,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创造出令读者难忘的人物形象。如果没有人物让人家记住,小说是很难立足的。作家可以进行形式探索,但是最后发现小说要立得住还是要有人物。骆平笔下的人物是很有意思的。她写的不单单是哪一个人物,而是一种活着的方式,一种生存的处境,一种生存状态。”
第三个“有态度”,在谢有顺看来,“有没有态度是判断一部小说高级不高级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态度,那么小说可能就是故事。小说和故事的区别就在于,小说不仅讲故事,还要突出小说的态度:对故事的认识,对人物的认识,甚至对故事和对人物处境的批判。这是至关重要的。”
听完大家的研讨,身为作者的骆平谈到《半糖时刻》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理念,并分享了自己创作过程中努力厘清的几个关系,比如生活的有限和无限、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