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570《中国艺术》(368)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Herbert Read将之称为“对有意义部分的过度关注”,这种情形在中国山水画历史的所有阶段都或多或少存在。实际上,我们不能将之看做是“画面比例失调”。这种压缩变形在原始艺术中的作用,相当于强调人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而且是关系被感知的面貌,在更复杂的绘画形式中还会被有意识地采用,这是为了强调心理兴趣中关注的物体,同时保证画面艺术的二维特征。这两种目的有所互补;因为正如Kenneth Clark爵士所说,画面越少创造真实感,越会对视觉产生兴趣感。由于两个目的的存在,杰出的欧洲艺术家总是感到有必要诉诸于类似的方法,虽然欧洲图像传统中到处流行写实。

通常采用的解决办法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要在平面上制造景深感。我们可以仔细讨论一下宋元山水画中的线性传统。但这里必须注意,这些传统来源于宋代之前的图像艺术中所采用的基础技法,而且其原始目的并非制造景深感,而仅仅是为了确认位置空间而已。从以上来看,自然风景中的各自特征是彼此独立的,就像地图中的名字标签一样。山水画家通常采取的是鸟瞰视角来表现它们;更远的物体通常位于更高处,所以地平线通常位于画面的顶端。但看画者视野接近地面时,他的视野变得狭窄,远处的物体可能会被近处的物体遮挡。这也展现了一种方便构造景深的方式,也就是所谓“覆盖层叠”式的方法,物体彼此错落层叠,一个在另一个前面遮挡(图91)。

图91

但不管采取什么视点,每一个物体都看起来像从同一个视角所观察到的状态。但实际情况的观景中,不是这样的。因为观察者的站位不是一直固定不变。这条原则对于中国山水画的统治,从一开始出现很久一直如此;观察者的位置不会固定。

还有更少使用的一种表示景深的方法,是采用估计对角线的方法,表达后退,更远处的景物用更小的尺寸表示。但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不允许夺走画面框架的本质特性,即平面装饰的特性。这只是一种表示景深的方式,而不是欺骗我们相信深度真的存在的方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