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岛作战:大本营派遣参谋的苦恼

原大本营·十七军参谋 旧日本陆军少佐 山本筑郎自述

第十七军投入瓜岛

八月七日早晨,驻拉包尔的第八舰队司令部接到了驻瓜岛海军警备队发来的电文,马上就报告给了位于东京的海军军令部。然后,又耽搁了很久才与我们作战课进行了联络。根据登陆中的敌军分乘三十五艘运输船来袭的情况,判断敌投入的兵力为与海军陆战队一个师规模相当的大部队。

美军于1942年8月7日上午9时40分在瓜岛成功登陆,至日落时已有1万1千余人登岛。

当时,第十七军司令部伴随着“FS”作战计划的中止,作战目的已经发生了变更,先是企图沿海路攻占新几内亚方面的莫尔兹比港,但该计划后来亦被中途取消,于是又打算派遣南海支队从布纳方面出击发动陆路的攻势。也就是说军司令部的战略着眼点始终都是盯在莫尔兹比的方向上。

1942年8月向美军登陆场试图发动攻击的日本海军航空队一式陆攻编队

与当初日本陆海军中央在战略判断上的天真正好相反的是,敌军在瓜岛的登陆是进行了周到细致准备的大规模作战。我们作战课内部当时对此也是不甚关心,有关重庆攻略作战的相关准备依然是我们工作的中心课题。可是,海军方面判断瓜岛落入敌手将会对今后的作战带来重大不利的影响,迅速展开了与陆军方面的协商工作。

军司令部急忙命令驻帕劳的第三十五旅团(川口少将)乘船赶往拉包尔。大本营在将驻关岛的一木支队划归第十七军指挥的同时,电令第十七军司令官应趁敌未完全占领瓜岛之前夺回该岛,百武司令官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一木支队。

支队长一木大佐亲率先遣队步兵一个大队,约九百人乘驱逐舰于泰沃角(Taivo point)登陆,随即西进与敌军展开交战。可是,在敌人强大的火力以及空中力量的打击之下,夺回作战未能获得成功,于二十一日遭遇了全军覆没的惨剧,而大佐本人也在奉烧军旗之后自尽了。

正当东京、以及驻拉包尔的军司令部终于逐渐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瓜岛方向上时,在东部新几内亚方面,南海支队为从陆路进攻莫尔兹比,已派遣横山先遣队修筑了由布纳至莫尔兹比的道路,接下来又成功地将主力运输到了布纳,继续朝着目标莫尔兹比挺进。

八月二十六日,先遣队继占领科科达(Kokoda)之后,已经抵达了伊斯拉瓦(Isurava)附近敌坚固阵地的正面。算上新近加入归其指挥的步兵第四十一联队,堀井富太郎支队长预计攻占莫尔兹比需耗时约一个月,为此每名官兵出发时均随身携带了五升米作为军粮,开始朝着在盛夏时节依然白雪皑皑的欧文斯坦利岭前进。

与此相反的是,由联合舰队主导实施的第二次所罗门海战以及拉比(Rabi)攻略作战基本上都可以说是失败了,敌人在布纳方面投入的航空部队已呈现出日益增强的态势。此时由于使用普通大型运输船向瓜岛以及布纳方面输送人员物资已经变得极度危险,因此我方已经中止了常规的运输补给,改使用高速的驱逐舰执行此类运输任务。也就是所谓的“鼠输送”。

在第二次所罗门海战中,占据兵力优势的联合舰队不但未能取得明显战果还付出了龙骧号航空母舰被击沉的惨重代价。

用宝贵的,专门为海战设计的驱逐舰运送陆军的士兵和补给品,海军官兵一般来说都是不乐意的。而陆军方面由于驱逐舰无法运输重型火炮,导致上岛部队战斗力极度低下,渴望获得运输船的支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话虽如此,在敌军航空兵力占据优势的范围之内,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办到的。

对于双方航空兵作战能力优劣的认识程度,是决定今后瓜岛作战成败与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中央以及拉包尔,还有瓜岛和布纳周边,基于各自的立场,对于该问题的认识程度,也各不相同,全都有各自的苦衷。

在美军握有制空制海权的情况下,日军运输船损失巨大已经不敷使用对补给行动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八月下旬,一木支队在瓜岛全军覆没的结果给予大本营以及第十七军司令部的决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军司令官立即采取了将川口少将的部队火速派遣至瓜岛的紧急措施,大本营也将驻爪哇岛的第二师团(丸山中将指挥)纳入到了百武第十七军的指挥序列之下,企图夺回瓜岛。如此一来,第十七军就面临着不得不采取小股部队逐次增兵,先是一木支队,接下来是川口支队,在不久的将来第二师团也要投入进去,这样一种在战术上来讲愚不可及作战方式。

进入九月以后,太平洋·瓜岛方面的局势已经越发危急了。

作战课内部随着上述战争局势的推移,也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瓜岛方面。

原定的重庆攻略作战,也逐渐失去了其重要性,虽然按照原计划,参谋总长应于九月三日,向中国派遣军司令官下达筹备重庆攻略作战的指示,但筹备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被紧急取消了。总而言之,先暂时搁置起来,待到秋天的时候,再根据形势的发展从长计议。

我们这些在作战课内主要负责筹备重庆作战的人,也好像突然间失业了一样。将脑筋调转一百八十度,把注意力放在南方·瓜岛作战的日子开始变得多了起来。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没有常胜不败的将军”这样的说法。

我在从防卫厅退休之后,十几年来利用闲暇的业余时间,拥有了广泛阅读世界史、战争史,以及有关哲学思想和实战等方面各类书籍的机会。再加上古代圣贤们的言行启发,这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思考,到了如今已然七十五岁的今天,对于这句民间谚语所蕴含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联合舰队于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六月在中途岛遭到的惨败,给予了以海军首脑为首的各方面以极大的冲击。战后听说,由于这场惨败,甚至有海军首脑已经预想到了我帝国海军凋零落寞的结局,认为应考虑对今后的作战方略做出重大的调整。而在海军的这次大败之后仅仅两个月,在经过周到的准备后,美军的尼米兹将军便向戈姆利将军下达了攻占瓜岛的命令,给予了我陆海军中央第二次的冲击。

想来去年十二月时候,联合舰队奇袭珍珠港的大获成功,以及寺内南方总军在南方各战线上的节节胜利,给世界各国留下的还是“日本很强”的那种印象,国内对于军队也是非常的信任。可是,这才仅仅半年时间不到,日本便在太平洋战场上接连遭遇到了两次重大的失败,真是深有一种太平洋的战局已经逆转,美海空军的制空·制海权已经居于优势,日美之间攻守已经易位之感。

不得不被动地进行攻守的转换。在首战告捷的背后,在太平洋这样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广阔战场上缺乏先见之明,对于敌军的判断出现失误,不得不在缺乏周到细致准备的情况下以逐次投入兵力的方式与敌人交战的征候,随处可见。

当时日本民间对瓜岛作战的新闻报道

徳意盟国的战局发展亦是如此。一九四一年,希特勒的扩张在整个欧洲已经达至顶峰,可是在这成功的背后,已经暗地里埋下了将来失败的种子。即在对苏作战问题上,对于苏军的实力出现了严重的判断失误。简直就如同是走上了拿破仑的老路一样。

希特勒判断在一九四二年中期可以结束对苏作战,于一九四一年七月下达了决定命运的第四十五号元首令,集结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兵力对苏联发起了进攻。至当年末已经逼近了莫斯科、列宁格勒一线。然而,到了第二年一九四二年秋,经过双方在斯大林格勒展开的惨烈战斗,最终还是在苏军的大反攻下遭遇到了失败的命运。

西方战场的局势亦是如此,在由勇将隆美尔指挥的北非战线上,埃尔·阿拉曼的德军也在英军的打击之下遭遇了决定性的惨败。正当希特勒引以为傲的德国国防军在上述的两个战场上遭遇毁灭性的打击之时,在南太平洋的战场上也有如同出一辙一般,日本陆海军的精锐也在中途岛、以及接下来的瓜岛攻防战中接连吞下了败北的苦果。

真的就好像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在东西两个方向上同时发生了转折似的,日德意轴心在美英苏盟军的压迫之下,情况正在急剧恶化,可以预想前线的崩坏已经是迟早的事情。

此时距离希特勒的国防军于一九三九年在波兰发动势如破竹的闪击战仅有三年,距离日本奇袭珍珠港仅有半年,东西两条战线的战局就发生了逆转,攻守就已经易位了。

史学家通常把这一时期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正所谓“没有长胜不败的将军”。

盛衰无常是历史上常有的事情,没有谁能够长盛不衰,永远保持不败。兴亡的道理,攻防的转换,盛衰的无常。想解决这些难题保持常胜不败,方法因人而异,但要想真正把它搞清楚,我想必须要在历史、哲学、宗教、以及思想上具有抽象性的思维才行。

正如世人众所周知的那样,人在顺境的时候有容易忘记逆境变得傲慢,容易陷入无法正视自己的现状,过于乐观地判断敌情的弊端。顺逆转换的原因就在于此。自古以来的著名宰相、名将对于这一点都有很深刻的认识,经常在身处顺境的时候也能对现状做出清醒的认识,预见未来的发展,并时常加以训诫提醒。

就是在上述的日德轴心与美英同盟之间展开的世界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逆转的大背景下,百武第十七军于五月十八日诞生了。并且还是在太平洋这样广阔庞大的战场上,采用孤岛作战这样一种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陌生作战方式,在日本的航空兵力鞭长莫及的绝对不利的环境下投入到了对瓜岛的初期作战行动之中。就像每个人的出生环境和人生起点都并不相同一样,从此陷入苦战的百武第十七军就是上述的我方策略存在重大缺陷、环境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诞生,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指挥瓜岛初期作战的。

中央在策略方面的失误,军方很难依靠战略加以弥补,同样的军方在战略上存在的重大缺陷,部队第一线的官兵再怎么在战术层面上努力奋战,也很难挽回战局。

百武第十七军便是在这样一种集所有的不利条件于一身的情况下,仅仅就是为了服从命令奔赴瓜岛前线的。

想来从昭和十六年末开始,陆海军在首战告捷,一路节节胜利的骄横中,未经周密细致的调查准备便制定了澳洲攻略作战计划,在发现计划不切实际后,又转而筹备以切断美澳联系为目的的FS作战,并为此组建了第十七军,接下来由于中途岛海战失败又中止了FS作战,于是又决定从海路攻占莫尔兹比,在相关方面的海战失利后又决定沿陆路从斯坦利山脉突破,由于大本营直辖的关系,不得不接连数度更改自己的作战目的。

然后到了现在,在美军已经做好了准备在瓜岛大举登陆的情况下,又紧急派遣一木支队上岛,在得知一木支队全军覆没之后,接下来又决定让川口支队做好夺回瓜岛的准备。

在直面各自不利因素的同时,作战上还要受制于大本营权威强硬的指挥,只能遵照命令在大海上随波逐流东奔西走的样子,只能给人留下一种前途暗淡的预感。

我相信,只有了解组建时的战略大背景,以及了解作战初期真实情况的人,才有资格讨论百武第十七军的作战。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支军队数万名士兵还能有如此的表现,我想恐怕在日本的战争史上都见不到。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每当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都会对此有更加深刻地感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