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没战略轰炸苏联的军工企业?

美国可以战略轰炸日本,为什么德国不战略轰炸苏联的军工企业?

1945年5月25日:东京大空袭 ,美国陆军航空军对日本首都东京发动一系列大规模战略轰炸。

为什么德国不战略轰炸苏联的军工企业?

原因不复杂,第一德国没有成熟的战略轰炸机,第二苏联重要的军工企业,大多搬迁或者直接建设在国家的东部。

二战时期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运输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

在马车时代,从首都莫斯科运输一车物资到俄国远东地区,必须在春季出发,花费差不多1年时间。铁路发明以后,俄国的运输问题就解决了大半,从1年缩短到1个月。

沙俄时期就非常重视铁路,花费无数财力物力。著名的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就花费了长达25年时间,最终完成了9000多公里的铁路,改变了沙俄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控制水平。

铁路出现后,大规模物资运输就不是问题,军火运输也不是问题。

那么,沙俄就再也没有必要将重要工厂,放在距离敌人较近的欧洲部分。

苏联建立以后,就开始有计划地转移兵工厂到东部,或者干脆直接在东部建新厂。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二战期间接纳了高达19家苏联大型兵工厂。

苏联为了搬迁兵工厂,也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以著名的图拉兵工厂为例,这是沙俄时期建立的大型兵工厂,距离莫斯科不远。

由于历史原因,图拉兵工厂的搬迁难度极大。这个小城完全都是兵工厂,是个兵工之城,想要搬迁整个城市并不容易。

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图拉兵工厂只有部分搬迁到西伯利亚。

开战以后,图拉兵工厂立即暂停生产全面搬迁。即便如此,直到1941年12月5日,德国第2装甲师进入图拉城几公里外,兵工厂才大体搬迁完毕。

这些繁琐的搬迁工作,严重影响了图拉兵工厂的武器产量。它的同时期产量,远远少于同类工厂。斯大林对此很震怒,命令将来不允许将兵工厂建立在西部地区。

苏联搬迁兵工厂的规模是很大的,1941年战争刚刚爆发,6月24日苏联就成立了撤退委员会,调动30万辆铁路火车开始撤退。

到7月中旬,有高达1500家工厂向东撤退到西伯利亚地区,大体完成了撤退工作。

苏联的数据是:一共疏散了1523家大型工业企业。这些企业中有667个迁到了乌拉尔,244个迁到了西西伯利亚,78个迁到了东西伯利亚,308个迁到了中亚细亚和哈萨克斯坦,226个迁到了伏尔加河流域。

还有第二波撤退:1942年5月底,苏联政府又开始了第二次战略性转移,将包括斯大林格勒、北高加索在内的五个地区,150多个工业企业迁往乌拉尔、中亚以及外高加索。

在1941年的时候,西伯利亚乌拉尔地区的兵工厂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规模,只是缺少部分机器、工厂和人员。

另外,就是直接新建在西伯利亚的大型兵工厂,根本不需要搬迁。著名的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就建立在乌拉尔山的一座小城市内,远离苏德战场。

伊热夫斯克兵工厂从1941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到战争结束的5年内,保持了惊人的武器产量。仅仅枪械方面,该厂就生产了高达1100多万支。这个产量超越了战争期间,德国所有兵工厂的枪械产量。

战争中,乌拉尔地区的军工产量很夸张。1942年军工产品的生产与1940年相比,乌拉尔增加了4倍多,西西伯利亚增加了26倍。1943年西西伯利亚比1940年增加了3倍。

问题来了,为什么德国人不轰炸乌拉尔地区的工厂呢?

很简单,就是轰炸机航程不够。

德国在30年代,就由空军参谋长瓦尔特·韦佛提出了战略轰炸机的计划。这个老将军有着卓越的战略眼光,预测到了一旦苏德未来开战,苏联必将工厂向东部遥远地区转移。德国要研制专门的大型长程轰炸机,摧毁斯大林与乌拉尔山脉一带的苏联工业区,瓦解苏联的军事力量,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在1935年,当时德国航空界的领头公司—容克和多尼尔,分别交付帝国航空部Ju 89和Do 19的原型机。

不过,1936年新上任的参谋长阿尔贝特·凯塞林反复研究后认为,德国没有建立战略轰炸机群的实力,必须暂时终止计划。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凯塞林一个人的意见,而是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综合了恩斯特·乌德特、艾尔哈德·米尔希等大佬们的集体意见。

这些人都是空军精英,精通技术,并不是草包。

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空军在1934年刚刚开始重建。

此时刚刚发展了2年,空军实力还非常弱小,正在全力扩军备战。

德国1934年生产了1968架战机、1935年生产3183架,到1936年生产5112架。

相比敌人,德国空军也没有绝对的优势,后来不列颠空战的失败就是好例子。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累计投入作战飞机4523架飞机,英国累计投入作战飞机4139架飞机,双方旗鼓相当。德国累计损失了1977架多架战机,3000名飞行员战死或者被俘,英国累计损失了1744架,损失1500名飞行员,损失也相差不大。

如果德国尚且不能打垮一个英国空军,更别说还有装备数千架战机的法国和上万架战机的苏联,另外还有可怕的空中强国美国。

相比不能直接协助步兵或者海军作战的战略轰炸机,显然各种战术轰炸机更符合实战的需要。

希特勒相当重视空中炮兵的作用,认为这是闪电战必不可少的装备。当年德国装甲部队缺乏自行火炮,很多火炮还需要卡车甚至马车拖曳,速度很慢。而德国坦克火炮口径都不大,根本无法摧毁敌人坚固工事,也无法同大口径敌炮正面对抗。如果德国坦克部队,不能得到空中的战术轰炸掩护,是无法取胜的。

所以,战术空军是德军目前急迫需要的,战略空军的建设只能被搁置起来。

德国刚刚摆脱经济困境,国家财政预算还是有限的,钱都必须用在刀刃上。

这种时候,任何人都会先去造战术轰炸机,然后才会考虑战略轰炸机。

有意思的是,在1939年德国研发了亨克尔He 177(鹰狮式)远程轰炸机,航程达到5000公里,能携带6吨炸弹。德军装备了1000架He 177,其中绝大部分拖到1944年才开始生产。此时的德军已经日落西山,不具备战略轰炸别国的能力。

其实,如果He 177在1941年前就能有上千架,恐怕会改变战局。

德军要轰炸苏联乌拉尔地区的最大轻武器制造厂,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就要从莫斯科起飞,飞行1200公里进行轰炸,随后返航。

德军虽攻到莫斯科的时间并不长,He 177的5000公里航程,应该可以支持对西伯利亚地区进行轰炸。

可惜这种轰炸机数量太少,才1000架。美军B-17轰炸机就有1万2000多架B-24轰炸机也有1万8000多架。

显然,德军刚开战如果有了1000架He 177,确实可以削弱苏联西伯利亚兵工厂的生产力,想要彻底摧毁根本是不可能的。

而He177出现的又太迟,起不到什么作用。

1944年中,德军已经败退到波兰、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而华沙距离伊热夫斯克兵工厂,有2000多公里,超出了He 177的航程。

至于德军最常用的大型轰炸机Ju 88,最厉害的A-4型号才可以飞行3100公里,载弹量大概是1.5吨,更是不堪使用。

况且乌拉尔是山区,这种地形本来就大大影响轰炸。苏联兵工厂建设初期就考虑了轰炸问题,设置在飞机难以投弹的位置,还部署大量高射炮和战机。

希特勒最初的计划是占领莫斯科地区,在这里建立大型轰炸机基地。

这些基地距离乌拉尔地区大概1000公里,Ju88的3100公里航程还是差不多的,能够持续进行战略轰炸,炸毁乌拉尔地区苏联工厂,迫使斯大林投降。

希特勒并没有占领莫斯科地区,一切也就不用谈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