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入川已不在,为何八方入川来?90后小伙对话150位新老成都人后,有了答案

2025年2月15日,春节假期后的成都,迎来冬日的第一缕阳光。90后山西小伙杨凡驱车前往高新区的工作室,准备开启新一年的创业征程。

作为自媒体账号《少已入川》的主理人,三年间,杨凡对话了约150多位“新老成都人”,了解他们的故事,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来成都,探索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从“少不入川”到“少已入川”,再到如今的“少必入川”,成都正以其包容、舒适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来了成都才发现,人生不是选择题,而是开放题。生活在成都的人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有自己的目标和想做的事。”杨凡解释。

▲正在和朋友聊天的杨凡(右一)

来蓉创业三年 和不同的“新老成都人”聊他们的故事

“‘少不入川已不在,为何八方入川来?”

2月15日,杨凡驾车到工作室准备加班。他所在的园区由一个废弃工厂改造而成,这里聚集了30多家工作室,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这里有坐拥300多万粉丝账号的自媒体博主,有设计出身的专业建筑师,还有园区的咖啡店店主。

杨凡出生于山西,在英国留过学,也在上海、重庆等地呆过。2022年,怀揣着愈发强烈的创业念头,他选择了成都,“在成都,创业成本比较低。同时,来成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对于我们来说,样本足够多”。

三年前,他和朋友开设了《少已入川》自媒体账号,和不同的“新老成都人”聊他们的故事。账号设立三年以来,已经和150多位受访者对话,目前平台粉丝量达到35万,浏览量破3亿。其中,对话者有川菜大师,有Rapper(说唱者),有二手车自媒体博主,也有知名主持人等等各类身份的人物。

1739623134616387.png

▲《少已入川》自媒体账号 网页截图

“我们想去探索一个很大的社会话题,为什么原来一个‘少不入川’的地方,现在会有这么多年轻人?而且吸引来的不仅仅是年轻人,所以就起了名字叫‘少已入川’。我们有句slogan(口号)‘少不入川已不在,为何八方入川来’。我们想通过每一个鲜活的故事、鲜活的个体,来反映这个城市的变化,或者说这个城市的魅力所在。”杨凡介绍,通过对话,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比如做旅游的朋友发现,成都距离川西很近,来这里创业具备天然的地理优势;做设计的朋友发现,成都包罗万象,可以在各个地方找到灵感。

在和越来越多的人对话过程中,杨凡自己也发现了成都更多的魅力。他说:“给我的感觉,每个人都很热爱自己做的事,这也是这个城市给人带来的魅力。在过去,大部分人的理念就是考试、读书、上大学,像是一套标准答案。后来来了成都才发现,人生不是选择题,而是开放题。生活在成都的人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有自己的目标和想做的事。”

▲杨凡

切身感受到城市魅力 成为成都“推荐官”

“这里有一份独特的归属感,可以探索的地方非常多”

杨凡称自己还没来得及去看电影《哪吒2》。“哪吒这个IP能火,可能跟刚刚我回答的一样,这个城市给内容创作者提供一个很舒适的环境:有很多想象力,很包容,让内容创作者可以坚持做想做的事。”杨凡觉得,“如果生活在生活节奏特别慢的城市,可能创作没有那么多条件;如果生活在生活节奏特别快的城市,可能《哪吒2》也坚持不到五年。成都是一个平衡点。”

▲成都交子大道上的“哪吒”造型

杨凡算是“新成都人”,他也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给他带来的便利。

在成都的第一年,依托于人才购房优惠政策,杨凡顺利买房。平时生活在高新区,“在政府部门办什么事的时候,很少会跑第二趟,基本上打个电话,工作人员都会告诉我准备哪些资料,一趟就解决了。”

杨凡的母亲偶尔也来成都,他说:“我妈妈是一个不太会坐地铁的人,来了成都后,她经常一个人跑出去玩。比如去文殊院、天府广场等,这是一个让人很舒服的城市。”

从“少不入川”,到“少已入川”,现在还慢慢有“少必入川”的说法,杨凡也变成了成都的“推荐官”。他说:“家里的弟弟妹妹在选择在读大学的城市时,我会推荐他们选择成都。因为以我自己的例子,留在这个城市,过着不错的生活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城市更大。”

▲成都环城绿道 资料图

▲玉林路民谣音乐季,市民正在听表演 资料图

对杨凡来说,这里有一份独特的归属感。“在这个地方有熟悉的馆子、熟悉的朋友,可以探索的地方也非常多。”杨凡感叹,在工作之外,还有生活和探索城市的空间。

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个随时准备的网球拍,“工作室不远就有一个体育公园,我有空就去挥两拍。”

下午阳光正好,园区院子里还坐着喝咖啡的年轻人,一边谈工作,一边谈生活。阳光下的芭蕉树正冲破原有的框架,心向阳光,野蛮生长。

红星新闻记者 颜雪 摄影记者 陶轲

编辑 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