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献艺术
回看中国当代艺术圈,每年几千场展览频频上演,每周几十甚至上百场开幕,而那些曾经被观众驻足观看的艺术作品,展完之后还剩下什么?面对数字化浪潮中的信息洪流,有这样一场展览以一种“复古”的方式,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纸质文献的时代,真的终结了吗?
作为“央美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中心(CARC)·798首展”,由王春辰策划的“作为文献的艺术”于2025年1月4日下午在位于798艺术区的“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正式启幕。
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中央美术学院、元典美术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湖北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偏锋画廊、磨金石空间、马刺画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麦勒画廊、凯旋画廊、星空间、常青画廊、东京画廊等艺术机构历年展览文献近千册。展览吸引来了数百名观众驻足,在近百人的沉浸式阅读中自然开幕。
该展无疑是向这个纸媒逐步消失的时代的一次诘问,纸质出版物如今还有必要生产么?每年海量展览能够在历史的长河里留存下些什么痕迹?这些由各艺术机构出版的画册、文献被集中起来便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一种有效的参见物,关联起历经时间的思考、表述和视觉图像生产的积累。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作为文献的艺术”是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开幕首展,而这一空间的定位远不止通常意义上的艺术展示空间。
▲ 798艺术区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外景
▲ 798艺术区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挂牌
▲ “央美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中心(CARC)·798首展”“作为文献的艺术”的海报
展览“作为文献的艺术”汇集并梳理了近几十年来,当代艺术家与艺术机构出版的文献,不仅成为了当代艺术机构发展的见证,也反映了当代艺术生态的整体面貌。
▲ 中央美院教授、策展人 王春辰
策展人王春辰秉持这样的一个理念向在场的艺术家、机构吁请:
为了让你们的出版物和努力被广泛地看到、读到,就共同来做这一项事情,它需要持久的时间、长期的工作、细致的寻觅、热情的交流,才能在茫茫的时间流逝沉淀下的物质里留下那些物证视觉与文字。它们是物,作为物的存在,只有存在,永恒地存有,为未来者提供了他们翻检曾经的当代艺术历史的时光和高山峻岭。
▲ 展览现场
展览期间,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还将举办多场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艺术家,共同探讨艺术史的发展和当下状态。
1月5号下午两点至四点,在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举办了“文献档案与当代艺术史”论坛,参与嘉宾有:向京、刘悦笛、范晓楠、赵炎、林梓、李章旭(韩国)。论坛讨论了档案对于当代艺术史研究与写作的关系和重要性。
▲ 论坛嘉宾:著名艺术家 向京
▲ 论坛嘉宾: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刘悦笛
▲ 论坛嘉宾:天津美院人文学院教授 范晓楠
▲ 论坛嘉宾:中央美院《世界美术》副教授 赵炎
▲ 论坛嘉宾:独立策展人、写作者 林梓
▲ 韩论坛嘉宾:国独立策展人 李章旭
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由艺术理论研究者、批评家、策展人、中央美院教授王春辰创立,旨在联合国内外学术机构、大学进行合作,展开广泛的交流与项目研究,以多种形式来观察、讨论、写作、展示、出版当代发生的艺术以及多种领域的关联,做好一代人应该做的事情,特别建设一个有特点的“当代艺术档案中心”,为未来保留这个时代的艺术文献档案。
“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得到了中央美院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朱迪斯·内尔森当代艺术讲席项目与诚美术馆的支持与合作。
▲ 开幕现场
▲ 开幕现场
▲ 开门现场
▲ 开幕现场
当我们习惯于在展览现场参观,抑或拿起手机线上浏览艺术展时,或许很少思考:一场展览,除了云端信息,会在历史中留下怎样的物质性痕迹?
“作为文献的艺术”展览用千册纸质出版物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文献,作为当代艺术的物质载体,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数字时代的我们,是否应该用另一种方式,重新思考艺术的意义?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编辑/罗欣雨 责编/d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