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力游北京——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从西城区闹市口大街进入新文化街不到一百米,发现一处古建筑,走近后看了门旁的文物铭牌,得知此处是清朝时期“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功能是管理镶红旗事务,为旗人分发钱粮。

null

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正门

null

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地理位置

经查阅资料得知,满洲都统衙门制度是从雍正(1678-1735)时期开始的。

满清管理方式采用八旗制度,每个旗都设正都统一人,副都统二人。“都统”这个名称是从顺治(1643-1661)十七年开始使用的。八旗都统都是一、二品大员,位高权重。每一个旗的都统是该旗的总负责人,不仅管辖北京的旗兵,也管辖在各地驻防的本旗的旗兵。

 满清八旗制度,是关外后金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创立的,到皇太极时期(1592-1643)共设立24个旗,即满清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分别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旗。满清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洲八旗又分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下五旗由亲王、贝勒率领。

null

文物标识牌

null

门旁石鼓

    1644年,清军入关后,北京立即成为八旗的大兵营。由于长期以来,满族八旗制度沿袭着家族式的旧制,都统们都在家里办公,从来没有集中办公场所。直到雍正元年(1723),雍正皇帝采纳了正白旗汉军副都统哈达的意见,在京师设立八旗都统衙门,至此,满、蒙、汉三旗,合分一处,分旗理事,统辖各地八旗军民政务。

到光绪时期,北京内城在不同时期作过都统衙门地点的共有34处。

新文化街镶红旗都统衙门最初在大街南侧,雍正六年(1728)迁至到目前的北侧,也就是目前的新文化大街137号。

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始建于雍正年间,乾隆年间进行过修缮。院落格局坐北朝南,正门中开,二进院落。原有前厅、后厅、前后东西厢房。后厅因存放粮食,建筑体量高大。1995年修缮时在后厅于正脊处曾发现乾隆铜钱。2004年后,对部分文物建筑又陆续进行了修缮。

光绪中期,蒙古和汉军衙门迁出,只剩下满洲,所以现在我们才看到的这座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旧址。据记载,镶红旗都统衙门在建成时共计有官房一所,房舍104间,管理镶红旗事务。

 民国后此处曾为文兴小学,文兴小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并入新文化街二小,现在这个院落为民居。

null

德内大街大石虎胡同

null

西城区太仆寺街5号院

       据查,目前在北京市内尚保留有部分遗迹的清朝八旗都统衙门遗址还有两处: 一处位位于德胜门内大街大石虎胡同甲1号,雍正元年至六年,为正黄旗满、蒙、汉军都统公所衙门;乾隆至清末,为正黄旗蒙古都统公所衙门。第二处位于西单北大街太仆寺街5号,光绪至宣统年间,为镶蓝旗汉军都统衙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