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科学巨匠 为何邓稼先受人敬仰杨振宁被恶毒攻击?

null

杨振宁和邓稼先既是安徽老乡,又是初中同学兼大学同学,后来两人还曾一起去美国留学。两人皆为不世出的科学巨匠,只是两个人后来的不同的选择,使得他们一个受到万民敬仰,一个却总是被人口诛笔伐。

在美国完成学业以后,杨振宁和邓稼先面临了人生第一个重要的选择,是回国还是留在美国。邓稼先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国,深入荒山大漠数十载,冒着核辐射的威胁为新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一生默默奉献;杨振宁则选择了留在美国繁华世界,为美国物理学发展兢兢业业,获诺贝尔奖数十万美元,风光无限。

null

这一对比之下,邓稼先确实才是真正为国家奉献终生的爱国科学家,加入美国国籍的杨振宁则显得不那么“爱国”了。但是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你连杨振宁做过哪些事都不了解,又有什么资格妄自评论呢?

杨振宁是安徽合肥人,他祖上曾在合肥四古巷购置了一座20多间房的大宅子,杨振宁在这里六度过了人生的前六年。后来他进京求学,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才重返故里,随后就读于庐州中学,大学的时候考入著名的西南联大。由于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得到庚子赔款入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后来考取博士学位之后,杨振宁又进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null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这个时候的杨振宁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消息传到中国的时候,国人无不为之欢欣鼓舞,这可比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意义重要多了。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杨振宁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由此可见,在杨振宁的心中仍然以是一个中国人为傲的,这个时候舆论对杨振宁也都是赞美胜于贬低的。

舆论对杨振宁的转折点来自杨振宁的二次婚姻。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硕士研究生翁帆登记结婚的消息引爆了网络。这对爷孙恋似的爱情得到了大多数人的不解和谩骂,因为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人心中这是有违纲常伦理的。但鲜为人知的是,杨振宁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娶翁帆,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她长得太像他过世的前妻杜致礼了。杨振宁和杜致礼相爱相守了51年,杨对杜肯定是用情至深的,不然何至于再婚也要找个像她的呢?如今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也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尽管不被看好,但他们却一直举案齐眉,不离不弃。

null

在笔者看来,杨振宁和翁帆的结婚虽有违伦理,但是在婚姻自由的年代和谁恋爱和谁结婚都是两个人的自由,我们并没有权利拿别人的私生活说三道四。

很多人只看到了杨振宁为美国鞠躬尽瘁,所以骂他是“卖国贼”,但是却忽略了杨振宁为中国所做的贡献。杨振宁倡议创建了中科大首期少年班,在香港中文大学设立杨振宁奖学金,以物理学第一人的身份,用“面子”为中国请回大量人才等等。上世纪70年代华人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中,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讲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引发巨大反响,他也因此被称为保钓运动的精神导师。所以说杨振宁是“汉奸”的骂名实在是欲加之罪,他的一生虽然备受争议但仍掩盖不了他的伟大。

null

如今,95岁的杨振宁改回中国国籍,再次引发舆论热潮,有人说他是“回国养老”,这点笔者不敢苟同。春秋战国的时候,燕昭王为了招贤纳士,不惜千金买千里马马骨,如今在人才强国的大环境下,中国迎回科学巨匠,实在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廉颇虽老尚能饭”,对于杨振宁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尊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