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嗜睡?
嗜睡是一种神经性疾病,它能引起不可抑制性睡眠的发生。嗜睡是一种过度的白天睡眠或睡眠发作。这些睡眠阶段会经常发生,且易发生的时间不合适宜。
简而言之一句话——此种病人容易出现一种症状,就是白天睡意过多
为何谈及中医疗法?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嗜睡症没有很好的办法。 而祖国医学可能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或者思路。所以很多人就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希望从中医角度来提供一些思路。
中医认为,治疗嗜睡需要辨证论治,用纯中药治疗本病,可以取得非常良好的疗效。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先贤记载认识这个疾病——多寐(嗜睡)——
《灵枢.寒热病》篇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了嗜睡症的病理主要在于阴盛阳衰。
《脾胃论 ,肺之脾胃虚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丹溪心法、中湿》:“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
亦有病后或高龄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困倦无力而多寐者。
中医对嗜睡(多寐)的认识简单介绍——
古代先贤认为——
多寐多是由阳虚阴盛、气血虚损、湿邪困脾所致。
《内经》认为睡眠现象和阴阳二气有关,清醒是阳气盛的表现,入睡是阴气盛的结果,多寐的病机是阳虚阴盛。
金代李东垣观察到多寐常见于脾胃虚弱的患者。
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认为多寐属心脾两虚。
清代何梦瑶《医碥》则认为多寐可由热邪引起。
从中医角度解释这一些认识——
多寐的病因有阳气虚衰、脾胃气虚、湿邪困阻、瘀血阻窍、痰热内蕴的不同。
阳气虚衰多见于禀赋不足,老年或久病的患者,脾胃气虚多由思虑劳倦所致。此外,久居湿地,感受外湿,或过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导致内湿;或久病血行不利,或外伤导致络脉瘀滞,均可引起多寐。
在诸多病因中,以阳虚与湿困最为多见。阳虚则阴盛,故懈怠嗜卧;湿困则清阳不升,疲困多寐。
中医对于嗜睡的辨证分型介绍——
先来总结下——多寐实证易治,虚证见效较慢。(参考百度百科)
①阳气虚衰:
证见精神疲惫,终日嗜睡,懒于言语,畏寒肢冷,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治宜益气温阳,常用附子理中汤。
若兼见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甚或健忘,属髓海不足,治宜益肾填精,偏肾阳虚者用右归丸,偏肾阴虚者用左归丸。
②脾气不足:
证见精神倦怠,嗜睡,食少,面色萎黄,四肢无力,舌苔薄白,脉虚弱。
治宜益气升清,常用人参益气汤。
③湿邪困脾:
证见头重如裹,昏昏嗜睡,肢体沉重,胸闷泛恶,纳谷减少,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濡。
治宜燥湿健脾,常用太乙神术散。
④痰热内蕴:
证见精神萎顿,形体肥胖,昼夜嗜睡,胸闷痰多,舌苔厚腻,脉滑。
治宜化痰醒神,常用温胆汤。
⑤瘀血阻窍:
证见头昏头痛,神倦嗜睡,病程较久,或头部有外伤史,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宜化瘀通络,常用通窍活血汤。
⑥胆经郁热:
证见多寐,口苦,小便色黄,舌质偏红,苔少,脉弦数。
用清热醒神法,可用生酸枣仁30克,研末,清茶调服。若证见虚实错杂,则当权衡其主证与兼证,确定治疗措施。如气虚夹痰,益气为主,兼以化痰;阳虚夹瘀,温阳为主,兼以化瘀;年高髓海不足,兼痰瘀阻窍,益肾填精为主,参入化瘀通络之品。
对于发作性睡病的治疗首先要补足人体五阳。使人体阴阳恢复平衡这是治疗此病的关键。强胃健脾,祛除脾胃湿气,提升脾胃中气,可以使清气上升,浊气下沉、行气开窍控制嗜睡。养血化瘀,打通全身血液循环,温养五脏,疏通经络,加强人体新陈代谢,排除浊气缓解嗜睡。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十二经气血运行不息,以维持脑的正常生理功能。药物可服用修元醒神汤,具体用药根据个人病情来定。请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对身体造成影响。
中医补益心脾、 补益气血,荣脑醒神、 温补肾阳、填精补髓,健脑利窍、补心阳,补益心气、清胆化痰、清暑益气、健脾疏肝,除湿醒脑、几十种名贵纯正中药材,经过特殊加工提炼的汤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服用效果灵活处理的一种治疗方法。针对患者个体用药,效果显著,长期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不妨一试。
注意事项:治疗发作性睡病的同时要注意饮食、生活习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熬夜,保持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