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摄影 王鑫
著名艺术家张继钢执导的话剧《孔子》展现春秋气象,浪漫、抽象、诗歌化,全剧呈现思辨美、意象美,而孔子的形象完整、丰满,有其感性、柔软的一面,也有其理性、智慧的一面。这个高难度的孔子形象,给演员带来很大挑战。
9月28日话剧《孔子》将在济南山东省会大剧院举行世界首演,目前该剧已进入精细打磨阶段,孔子的两位扮演者、山东省话剧院演员王翔、李帥正铆足了劲儿,去诠释好这个舞台上难得一见的孔子形象。
9月10日,剧组休息调整,孔子其中一位饰演者王翔终于得空坐下来,聊一聊他对孔子这个角色的一些感触。王翔说,近两个月的紧张排练,他始终保持紧张感、警醒感,而该剧创作者们一起挥洒汗水、泪水来完成这部戏 ,就是希望能给观众呈现一部有质感、有韵味、有思想高度的作品。
真正理解孔子其人其思想
诠释好“多难的孔子”
王翔一开始准备的角色是阳货的随从赖三,他为此角色研究过戏曲行当丑角的表演,并写了六千多字的人物小传,但当他得知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去尝试角色时,他还是决定试一试孔子,因为自己是山东人,是专业演员,“没有理由不想演孔子,必须去试一下。奔不上孔子,还可以赖三保底,我也值了”。
排练前的定角色试演时,王翔选择了戏中最具矛盾冲突的一段戏——孔子杀少正卯。为了理解此刻的孔子,王翔查阅了大量的正史、野史资料,他发现少正卯就像是一道光,反照着孔子内心的痛,抓住了这场戏中孔子的纠结、矛盾,王翔理顺了孔子的内心世界,找准了孔子的“行动线”,立住了人物的“核”,很好地诠释了这场戏。“可能导演看到了我的这种思考,给了我饰演孔子的机会。”王翔说得到导演的肯定比得了奥斯卡还令他激动,自己坐在一边偷偷掉眼泪。他真诚地感恩张继钢导演,因为导演大胆地用了他这个一米七三的演员去演“九尺有六寸”的大高个孔子。“也正因如此,演孔子,我诚惶诚恐,一定不能丢人。”
开排后,王翔抓住一切时间研究孔子这个角色,看书、练剑、练琴、听音乐,重温《论语》,背诵《礼记·礼运》,把自己放到孔子的世界去理解“孔子”。王翔认为《孔子》呈现的孔夫子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紧紧地抓住张继钢导演所说的“多难的孔子”、“孤独的孔子”、“理想主义者孔子”去塑造人物。“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孔夫子,成为圣人,主要是因为孔子的多难。这种多难主要归结为一点,就是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造社会,让自己的理想能够传承于社会。他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注定了他的多难。多难是成为圣人的人必须要经历的事情。孔子的思想值得后人去学习,但孔子多难一生中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更值得我们去了解。”
王翔说,如果《孔子》的八场戏像八幅山水画,那么每幅画中的孔子形象都不同,有意气风发的年少孔子,有不断碰壁的孔子,有孤独的老年孔子,有感性伤怀的孔子,也有理性哲思的孔子,想诠释好这个角色并不容易。
“孔子是圣人,是大思想家,戏中肯定有不少戏份来诠释他的精神世界。这也让该剧台词与一般话剧完全不同,不是‘你吃了吗’‘我吃了’这种像齿轮一样严丝合缝卡在一起的对白,而是有不少大篇幅的高度思辨性、诗性的独白。”王翔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孔子》中这类独特台词的呈现方式,如何衔接,如何表现,用什么样的节奏,怎么去吸引观众,想来想去,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去深刻地理解孔子,分析其人、其思想。“比如孔子见老子那场戏,两人之间的对话充满大智慧、大境界,只有深刻理解了孔子,才能抓准孔子的内心独白,在诠释角色时也才能一句一句理顺那些哲理性很强的台词,补足台词背后的深意。只有理解了,情感才有价值,也才能打动观众。”
不断地琢磨、尝试
塑造出孔子的古意与精神之美
话剧《孔子》融合了管弦乐、合唱、舞蹈、美术、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在这部剧中,王翔看到了导演像镶嵌宝石一样,将多种艺术要素巧妙地与话剧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一场独特的审美使命。“这部戏非常高级,有质感,有属性,有韵,有意境,有诗性,这种风格题材的话剧难得,这部戏对话剧美学概念的建立,对演员舞台审美的要求,都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王翔说,这种高度的美,也指引他在塑造孔子时追求“古韵的美”“真实情感的美”。
“我演古装戏,不能是穿上了古装才去演古装戏。我所追求的是,哪怕穿着便服饰演这个角色,我身上也有古意,让这种古韵深入到内心。”王翔说,除了身段、姿势、动作,他下功夫最多是如何精致地呈现孔子的台词。比如,在《困境》一场戏中,孔子从头到尾只有三句台词——“漫天的星斗,多美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了让这三句台词呈现孔子思想的力量,王翔不断地琢磨,不断地尝试,试图用声音去呈现它的美和深度。
有一次排练“渡河”一场戏,下了舞台,张继钢导演特意提醒王翔要注意舞台上的“蚂蚁”,表演时不要“踩到它们”。这场戏中,舞台上的孔子曾对一群蚂蚁抒发内心,虽是无实物蚂蚁,但观众知道那里有一群蚂蚁,王翔说导演这是告诉他,要注意到观众的注意,不要忘了蚂蚁这个细节。而在更多舞台表演中,王翔得到了导演更多细腻、精准的表演指导,比如孔子两次躺下的方位要一致,孔子伸出来的手指头要具有美感,等等。王翔说,在一个月的排练中,他屡次被导演这种一丝不苟的美学精神所打动。
谈及导演张继钢对自己创作角色的影响,王翔说导演对他的启发与一般话剧导演不一样,话剧导演更多得就戏说戏,让演员去感悟台词在戏中的深意,但张继钢导演不是这种方式 。“导演创作舞剧、歌剧等各种形式艺术作品,善于通过音乐、灯光、视觉线条、一些游动的东西去激发演员,导演会通过他的理解在每场戏中给演员营造不同风格的高级氛围,这一场戏‘温暖’,下一场戏可能就会‘寒冷’,让演员在这种有温度的氛围中,在这种幔帐的包裹中,去体会,去感受。演员感受到了这种气氛,台词自然就有了温度,有了感染力。”
王翔说排到现在,他内心最多的是对导演的信任。“导演在美学上的把控,在观众的高标准审美需求的把控上,有很高的要求。导演对《孔子》的舞台整体呈现,也有明确的概念和理论支持。作为演员真正了解导演的方向,信任导演有高度、有温度的指导,演起孔子来就会特别踏实。从来没有这么踏实过。”
最让王翔欣慰的是,在近两个月的排练时间里,他始终对这个角色保持一种紧张感、警醒感,时刻调动自己的思想与肢体积极进入状态。“作为一个山东人,去饰演孔子这样一个圣人,不想给自己背上一个沉重的枷锁都挺难。我们是最有责任去完成孔子这个人物的,演不好都不行。作为演员来说,吃多大苦都要去演好这个角色。希望这部用我们的汗水、泪水浸泡的作品,能让观众看到质感、韵味、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