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斗训练的关键在于神经肌肉系统?

文章作者:锺礼贤

作者简介:专项研究武术的运动教练,国际跆拳道联盟国际教练,黑带五段师范。同时持有多张运动训练相关证书。

「力从地起,腰马合一」的科学化名词:「动力链」

不少功夫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师傅指导新手时,都经常提「力从地起,腰马合一」之类的形容词。大约就是指,力量的来源不是单靠上半身的动作,还得要从下半身开始发力,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在运动训练的理论中,有一个专用名词称为「动力链」(Kinetic Chain),所谓的「动力链」,也就是身体的发力流程。

之所以称为「链」,是因为整个发力的流程是一条线性的,环环相扣,当其中一部份出现问题,即会影响整个动作的最后发力表现。

以「力从地起,腰马合一」来为出拳作解释:出拳的时候,最先发力的地方该由「地」的部份开始(即脚),继而通过腰腹,最后到达手部肌肉以拳头打出力量,整个发力过程环环相扣。

理论上,参与的肌肉群组越多,所能产生的力量便会越大。

然而,业余爱好者最常见的提升力量的方法,就是直接针对发力的最后部分来练习肌肉力量。例如想提升拳击力量,便依赖手部肌肉训练之类。即使不是使用健身器械式的阻力训练,也会用自重训练来达至这个效果,例如以俯卧撑提升拳击力量,深蹲提升腿法力量等等。

虽然这种训练很直观,“哪里发力,便练哪里”。

但是,如果回想上文所提及「力从地起,腰马合一」的理论,那这种直接的训练方法是否出了些问题呢?更有甚者,我们经常看见一些满身肌肉的壮汉,在参与搏击运动时,看似力量满满却在执行搏击动作(如拳击,踢击等)时总是不如想像中好,当中的问题出在哪里?

运动动作的构成:神经肌肉系统(Neuromuscular System)

事实上,上述的肌肉训练并不是无助于整体发力,但是肌肉却不是一个动作的唯一参与者。

一个动作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基于神经系统的传递产生动作的指示,继而引导肌肉去执行整个动作。而整个透过神经发出指示,召集肌肉参与的运作模式,学名称为神经肌肉系统(Neuromuscular System)。

神经肌肉系统与一般所说的肌肉系统最大的差异,在于训练时更在意产生动作的「效率」而不单是力量。即在人体产生一个动作的时候,整个人体的不同肌肉的参与和不参与的能力。

所谓的「肌肉不参与」,就如很多新手学习出拳的时候总是很不自觉地「耸肩」,专业角度来看,这个耸肩的动作 是 多余 的 动作(先不计算主动耸肩以作防守架势之用),因此传统师傅也会有「松肩」的口令,提醒学员放放松肩颈肌肉,这种主动地令某些肌肉不参与在动作当中,就是所谓的控制「肌肉不参与」能力。

与此同时,一般的健美型壮汉,肌肉的训练大多依靠「孤立性训练」来训练单一肌肉。比如想要更大的二头肌,便在训练动作中尽可能只令二头肌参与动作,并强调其他肌肉的「不参与」,从而提升单一肌肉的训练效果,以使该肌肉变得更为厚实。

但是,透过「孤立性训练」所训练出来的肌肉,其所熟悉的动作,便是「孤立性动作」。因为在其肌肉的运动过程当中,神经系统所发出的指示,除了强调单一肌肉的发力,更重要是抑制了其他肌肉的参与,使得该肌肉要和其他肌肉需要串连用力的时候便会显得非常不习惯。

提升神经肌肉系统与动力链的运作效率

现在我们知道,当训练一个动作的发力时,需要考虑上述两项元素:

动力链:一个动作的发力大多都并不是由单一肌肉发力的,就如「力从地起,腰马合一」一样,发力是一个整体肌肉群组参与的流程;

神经肌肉系统:动作的产生除了肌肉本身,更会受神经肌系统影响,所以在训练动作时应该关注训练的动作能否强化(或会否弱化)目标肌肉的参与(或不参与)。

因此,当我们设计提升搏击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时,可以从以下方向思考。

一、动作本身参与的肌肉群组?

以直拳动作为例:先不讨论下半身的肌肉,单是上半身的肌肉参与群组包括了腰腹位置的腹肌群组(特别负责转腰的腹内/外斜肌),负责抬高手臂的三角肌,负责把手臂向前推的胸大肌,负责把前臂伸直的肱三头肌,以至把拳头锁紧的前臂肌肉群组等等。

二、训练动作的设计考虑?

当了解到产生一个动作所参与的肌肉后,便该针对目标肌肉设计训练动作。但在设计训练动作的过程当中,必须考虑相关动作会否对最后希望获得的运动表现有直接获益。

再以直拳动作举例,俯卧撑的训练动作或许比起坐姿推胸的器械训练更为有效。其中原因是因为坐姿推胸的动作相对地孤立了胸部肌肉单独训练,但俯卧撑的动作则大幅提升了核心肌群的稳定性训练。如果想要更准确地训练出拳的相关肌肉,可以考虑拉力带训练,则能更针对相关动作。

简单而言,要让力量有所提升,除了要提升肌肉水平以外,更重要的是,是否把动作的整体细项逐点分析,当能够把动作分析得越精准,见微知著,所产生的效果便会更为有效。而老师傅们像咒语般的口诀,也是充满了科学,日后另文再述。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