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书论画」引经据典,不是中国画唯一的评判方式

文/冯海涛

引经据典的叙述,成了在释义一件事情的必然,因而中国画的理论表达,以及对作品的解读,都会借用古人之语。如:苏东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可以说几百年来被无数画家及理论家引用。可是一件新的事物产生,一种新的艺术现象或者表现形成,就非要和古人论点碰撞才可以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是现在的画家与美术评论家要认真审视的问题。

熊晓东作品

传承是发展的基石,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发展的路不一定要按照古人之审美所进行。一个时代都会有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一个时代也都会有这个时代的文化。在工业革命以前,时代的文化以及审美可能就是有差异,其相同处可能更多一些。中国画文明进行史上,就是佛教的进入以及元人与满人占领天下,其文化差异也没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是慢慢地熏染变化。可是到了今日,科技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社会进步不再是百年一个台阶,而是一夜可能就会有变化。所以审美的标准,文化的演变,都在瞬息之间。如果还用陈旧的审美理解以及文化认知,是跟不上社会变化的。当跟不上社会的进步,就会被慢慢淘汰。因而需要我们重新对一个新事物产生的论定中,用新的评定标准。

熊晓东作品

中国画发展,现在处于百家争鸣,正邪交锋期。更是需要一个审美标准作为新时代的标杆。所以我们应该对美术评论以及创作的聚焦点放开,不要单一的用古人之认识来作为标准,可以分出一部分自由空间。用新时代的文化作为美的分辨标准。

熊晓东作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