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龙传说》:故事老套,态度可嘉

没有王子,没有开挂,靠信任拯救世界

文/小红

收购皮克斯之后,迪士尼动画本部的动画大片水准也持续上升,频出爆款,如《疯狂动物城》《冰雪奇缘》等影片都在内地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

如今迪士尼动画又推出一款原创作品——由《超能陆战队》奥斯卡金奖导演唐·霍尔和新锐导演卡洛斯·洛佩兹·埃斯特拉达联袂执导的《寻龙传说》。

图片

《寻龙传说》是首部以东南亚文化为题材的迪士尼动画,也为迪士尼公主IP增加了一位新角色、首位东南亚公主——拉雅(Raya)。

和常见的光鲜亮丽的公主形象相比,拉雅有着黝黑的皮肤、散乱的头发,常带斗笠、身穿灰扑扑的斗篷出镜,打破了公主的刻板印象。

但故事上以“金羊毛”神话原型叙事展开,虽然笑点泪点兼备,却无甚新意。

星级指数:★★★☆☆

一句话点评:故事老套,态度可嘉

《寻龙传说》以东南亚元素为文化基底,虚构了一个异域色彩浓厚的神话世界。

在这片大陆上,人类和龙族曾和平相处,大陆的五个部族也分别以龙的五个部位命名,依次是拉雅的故乡、支持和平的龙心城、强大繁荣的龙牙谷,孤立偏远的龙脊山、水上集市龙爪湾、以及沙漠之地龙尾滩。

但是有一天“黑魔”入侵,所触之物皆会被石化,龙族为了保护人类牺牲自己,只有一条水系龙希苏(Sisu)存活了下来,但不知所踪。

五百年后,龙心城首领、拉雅的父亲为了缓解部落纷争,将五个部落齐聚龙心城。

图片

但没想到龙牙谷的公主纳马丽(Namaari)利用拉雅的信任,试图盗取龙族留下来的、封印黑魔的“龙族水晶”,结果水晶被摔得四分五裂,每个部落抢走了一片,同时“黑魔”横空出世,没有水晶庇佑的人们都被石化,整个大陆再一次陷入恐慌与死寂之中。

拉雅的父亲为了救拉雅也被石化。为了拯救族人、打败“黑魔”,拉雅踏上了冒险之路。

图片

六年后,拉雅终于找到了世上存活的最后一条神龙希苏,在寻找龙族水晶的过程中,他们又遇到了龙尾滩的乘船少年阿波、龙爪湾的小偷宝宝小糯和她的猴子军团以及龙脊山的粗壮大汉老藤。

图片

几人在收集碎片的过程中,互相了解,共同成长,最后联手龙牙谷公主纳马丽,战胜了黑魔,拯救了人类,复活了龙族,迎来了和平繁华的世界。

本片使用3D技术呈现,视效和打斗动作都在较高的水准,但作为一部原创作品,就故事层面来讲算不上太突出。

以主角为首的小分队,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合作前进,最终打败邪恶势力获得成长的故事,早已屡见不鲜。

但就这样一部“美好团圆”结局的“合家欢”电影来说,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的。

角色设置:强化女性叙事

在《无敌破坏王2》中,迪士尼让自家14位公主齐聚一堂,如今《寻龙传说》的拉雅是迪士尼公主系列的第十五位公主。

从1937年迪斯尼制作第一部公主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开始,迪士尼的每一位公主都成为时代的符号,进行着不同时代女性身份的表达与定位。

早期的迪士尼公主叙事中的公主(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是典型的、女性化的、父权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仅需要被男性拯救或认可,故事的戏剧冲突也主要来自于女性之间的嫉妒与仇恨。

图片

在这类公主故事中,公主徒有美貌、弱不禁风,反派一般是有权力的女人,比如恶毒邪恶的女巫或王后。反映了男权社会对两性关系认识的刻板和对女性形象的扭曲。

图片

随着女权主义思潮的不断推进,迪士尼也开始不断创造新的公主形象,如《花木兰》中的巾帼英雄木兰、《冰雪奇缘》中的双胞胎姐妹等,她们独立勇敢,自信坚韧,不再需要被拯救而开始拯救他人,个人意识不断觉醒,打破人们对公主形象和身份的局限认知。

在《寻龙传说》中,公主拉雅被塑造为一位女战士的形象,衣着朴素、灰头土脸,影片一开始她就失去了安全的生活环境,成了一位流浪者,只有公主之名,毫无公主之实。

在故事中,她也没有依靠男性角色或被他人拯救,而是靠自己的武力和智商收复水晶,拯救世界。

除了拉雅之外,故事还塑造了另外两位主要角色——龙牙谷的公主纳马丽和最后一位神龙希苏。

让人意外的是,拉雅寻找的、以为可以拯救世界的希苏并不是一位无敌的“王子”,只是一位龙族里的“差等生”,虽然外貌特征不突出,但也是一位女性角色。

而另一位心底并不坏、但被私欲冲昏头脑的纳马丽公主,则以中性形象示人,利落的偏分短发,男性化的外表。

这种有意弱化性别的叙事思维,一方面使作品无须以男性取向、女性取向作为类型化标签,某种意义上符合了“亲子电影”“合家欢”动画的定位。一方面,也可看出迪士尼不断进化公主形象,提升视觉影像中女性话语权。

如果说在《冰雪奇缘》中,迪士尼一改刻板的王子拯救公主叙事,王子沦为配角甚至成为反派,但用力过猛,依然在强化性别差异和矛盾。那么在这部电影中,迪士尼完全没有让王子出现,三位女性角色完成救世,作为配角的男性角色也都是善良正义,作为女性的伙伴,并肩奋斗。

尽管此举有迎合市场之嫌,但考虑到迪士尼作品主要受众是少年儿童,让孩子尤其是女孩能看到女性的力量,这种尝试与创新还是值得肯定。

时代隐喻:声讨信任危机

《寻龙传说》的主题很明确,就是“信任”。

故事的起因,是因为小拉雅将纳马丽当作朋友,带她来到珍藏水晶之地,却遭到朋友背叛,抢夺水晶,从而引起水晶破裂,“黑魔”降世,世界霍乱。

失去父亲和族人的拉雅,从一个天真乐观的女孩变得小心谨慎,不再肯相信他人。

一开始,她只跟自己的坐骑、宠物伙伴“突突“孤军奋战。

图片

影片中,拉雅问道“黑魔究竟是什么”,她得到的回答是,“黑魔”是一场瘟疫。

它霍乱世间,引起人们互相怪罪,彼此猜忌,它不只是一场天灾,更是由于五大部落之间的不信任,而出现的“人祸”,是对人类的考验。这就和当下时代进行了暧昧的呼应。

当下世界不和谐的声音此起彼伏,疫情也就像“黑魔”一样搞得人心惶惶,动荡不安。

而故事传达的价值观是,只有互相信任,才能拯救世界。

故事中的人物成长也主要围绕对“信任”的认知展开。

在“金羊毛”叙事中,主角总是一个有缺陷的人物,拉雅和纳马丽的“缺陷”就是缺乏对人的信任,而故事模型中“伙伴”的总是承载着可以弥补主角缺陷的功能。故事中的神龙希苏,虽然是条神龙,没有多大能力,最大的特点就是头脑简单,天真单纯。

图片

她认为人与人、人与龙之间完全可以互相信任,因此面对拉雅用抢夺的手段去获得水晶碎片,她坚持的解决办法是送给对方礼物,那么对方一定会开心地将水晶碎片交出来。

故事最后,即使心中满怀仇恨,拉雅还是从希苏身上学会了信任他人,选择相信纳马丽,选择相信信任的力量,自己化为石像,赌纳马丽会用水晶救大家。

这也是故事一个巧妙之处,最后不是让“英雄“、主角拯救世界,而是将拯救世界的权力交到反派手中,深化了故事内涵。

电影总是在“造梦”,而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却与时代共鸣,向世界传达一些真诚呼声,实属不易。

本片本计划在去年圣诞节上映,因为疫情一再耽搁,如今终于上线,依然可以给观众带来些许思考和触动。

民族色彩:挑战亚裔文化

像好莱坞一般,迪士尼也一直在全球进行文化扩张,迪士尼系列公主遍布全球,观众也遍布各个角落。

图片

《寻龙传说》中,迪士尼也没有停下全球化的策略,将目光放到了东南亚,挖掘东方神话题材与元素,以东南亚文化为灵感,创造了奇幻大陆“龙佑之邦(Kumandra)”。

不仅异域色彩非常浓厚,以“龙”为代表的东亚文化也很突出。

很久以来,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影像,总是带着一种奇观和异样的眼光审视他民族文化,进行扭曲的文化输出,迪士尼在这方面也难逃窠臼。在以中国公主“木兰”为主角的电影《花木兰》中就被指摘误解东方神话,偷梁换柱地进行西方价值观的输出。

迪士尼选择东南亚文化为题材,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反观电影,它在这方面做得也确实没有很好。

故事只是披了一层亚裔文化的外皮,用几个长着黝黑皮肤、高颧骨低鼻梁的亚裔角色,讲述了一个具有普世色彩的老套故事。并没有对东南亚文明进行深入挖掘,对亚裔种族习性心理进行细腻展示。

图片

但好在本片也没有对东南亚文化进行任何扭曲和异化,这在本片主角、神龙希苏的形象塑造上可见一斑。

在西方文化中,具有东方色彩的“龙”的形象一直是可怖的、凶残的。在西方的博物馆里,无数画家都画过《圣乔治战龙》这个主题。用dragon这个词来翻译中国的龙时,西方人一般会立刻联想到那个被圣乔治刺死的恶龙,在英文字典中,dragon一词除了“龙”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凶暴的人”。

西方文化对“龙”的形象塑造也比较刻板,从早期残暴可怕到后来随着东方文明的崛起,变的有些憨厚蠢笨。在《花木兰》中,木兰身边的木须龙就被塑造成了一个搞笑的角色。

图片

以往的影视作品或多或少都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表现了对“龙”的贬损或异化。

《寻龙传说》中的“龙”虽然也是“dragon”,但无论在形象还是人设上,都与其他角色无异,没有被刻意突出或弱化,没有沦为刻板符号或工具人,性格活泼,善良单纯。影片对希苏、对“龙”是平视的,对他民族文化是尊重的态度。

图片

此外,当《哪吒重生》《姜子牙》等国内动画大片,试图跟风西方文明,比如《姜子牙》中人物形象的欧洲化、《哪吒》中充斥着金属、机车、皮衣、以及闪烁的霓虹灯的赛博朋克风大行其道时,西方动画正在竭力“走进来”,垂涎东方文明的丰富资源。

除了这部《寻龙传说》外,还有索尼动画大片《许愿神龙》、Netflix和东方梦工厂打造的中国神话题材《飞奔到月球》不日也要上映。

中国动画或许还达不到迪士尼的工业化水准,但在态度上,迪士尼动画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榜样。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Feng向标”投票发表你对《寻龙传说》的看法~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Ifeng电影。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Ifeng电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