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演戏,不需要唱“白脸”和“红脸”,孩子也会变“戏精”

中国传统戏曲里有各种各样的脸谱,象征着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里,至少也有两个脸谱:红脸和白脸。红脸宽容,白脸严厉。

唱红白脸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好比《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在王夫人和贾母面前,就总是撒娇,总是往她们的怀里滚,在父亲贾政面前,则像老鼠见猫那般恐怖。

因为王夫人和贾母对他从来是“红脸”的角色,视之为掌上明珠,百般宠爱;

而贾政扮演的是“白脸”角色,不爱读经书的宝玉在他眼里就是个“逆子”,总是百般刁难,严词苛责,甚至棍棒伺候。

教育不是演戏,不需要唱“白脸”和“红脸”,孩子也会变“戏精”

严父慈母(或慈父严母)即红脸白脸的家庭教育已经在中国传唱了好多年,但对于现代家庭而言,这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角色,已然不合时宜。“棍棒底下出孝子”,但也同样出“逆子”;一味地溺爱孩子,最终葬送孩子前程的案例同样不少。

你们家,还在唱红白脸的“大戏”么?孩子是不是已经摸透了你们的角色设定,然后也渐渐地成为这部“大戏”中的“戏精”呢?

​一、蒙氏教育认为:

​“刻意去唱什么脸,不仅让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了很多快乐,也让我们的孩子失去了独特的成长空间。父母之间心照不宣的配合,在孩子的眼中却是他们相互不配合。父亲和母亲的立场不一致,让他们总以为妈妈更爱自己一些,爸爸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

教育不是演戏,不需要唱“白脸”和“红脸”,孩子也会变“戏精”

​二、刻板的红白脸教育有哪些不良影响?

1、孩子疏远“白脸”家长

长期扮演“白脸”的家长,会在孩子心底留下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甚至让人害怕的心理反应,孩子渐渐疏离“白脸”家长,不会跟他说心里话,不会主动跟他分享快乐,甚至只要“白脸”家长出现在面前,都会莫名地紧张——好像自己又做错什么似的,渐渐形成“猫和老鼠”的关系了。

2、“红脸”家长失去权威

“红脸”家长虽然在孩子心里是愿意时刻亲近的人,但由于长期过于宽容孩子,特别是一些不分原则的宽容,“红脸”家长往往无法管束孩子,即使突然把“红脸”翻成“白脸”也无济于事,面对“红脸”家长的一本正经,孩子要么是嬉皮笑脸,要么是倒地撒泼。

教育不是演戏,不需要唱“白脸”和“红脸”,孩子也会变“戏精”

3、迫使孩子成长为“戏精”

刻板的红白脸,让孩子渐渐摸透家长的脾气,为了减少自己被苛责的可能性,孩子便学会了见风使舵。

面对“白脸”家长的教育虽然心底有反抗,但表面上却言听计从,但面对“红脸”家长却“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抗争”,甚至能不从,就不从。

日常有什么事情或需求,也都是找“红脸”家长,机灵的孩子居然在红白脸的“大戏”中,学会了投机和周旋。

4、削弱孩子的安全感

有些家庭的红白脸唱得“漏洞百出”,“白脸”家长刚给孩子立规矩,转身就被“红脸”家长给拆除了——因为他总是禁不住孩子的哭诉和撒娇。

家长也往往在教育原则发生分歧时在孩子面前争吵,家庭的不和睦,不仅给孩子造成价值观的混乱,而且会削弱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负罪感。

其实,家庭教育肯定会有“红脸”和“白脸”的时候,关键的问题是,在红白脸的演绎中,家长双方的教育原则要一致,不要一个家长永远“白脸”,也不要一个家长永远“红脸”,更不要在孩子面前,“红脸”“白脸”一起上。

教育不是演戏,不需要唱“白脸”和“红脸”,孩子也会变“戏精”

​三、怎样唱好“红白脸”这出大戏呢?

1、“红白脸”角色要互换

不能一个人只唱白脸,另外一个人只唱红脸。换句话说,一个家长不能只是一味地严肃,而另外一位家长不能只是一味地宽容。

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严慈相济,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该宽容的时候宽容,管教和亲近孩子都是分不开的。

如果因为长期习惯唱白脸,看到孩子的一点点的小错误,都要端起脸面来大训一顿,那这样的家长,就跟《红楼梦》里的贾政就差不多了。

比如在晚餐时,孩子出现浪费食物的行为,这个要严肃批评,晚餐过后去逛街,孩子想买个什么玩具,只要是合理需求,刚才唱“白脸”的家长最好也能够满足孩子。

还有就是,唱“白脸”多的家长,日常也要找各种机会亲近孩子,表扬孩子,让孩子觉得,他在你心里,不都是“错误”,还有很多优点,你也不仅仅是关注到他的缺点,对他生气,其实你也很爱他,能够看到他的优点,并能够和他一起分享快乐的事情。

教育不是演戏,不需要唱“白脸”和“红脸”,孩子也会变“戏精”

2、“红白脸”角色不要同时登台

最失败的家庭教育莫过于,一个家长在教育孩子,另一个家长在维护孩子,也就是“红白脸”同时登台,这时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会找到对抗“白脸”的强大“依靠”。

教育的效果不仅大打折扣,甚至是出现反作用。所以在教育上,家长双方的方式可以不同,但理念要一致,口径要一致,而且不要在孩子面前数落对方的不是。

比如孩子犯了错,一家长可以先严肃教育,或者进行小惩罚,这个时候,其他的家人千万就不要出来阻扰,或者替孩子说话。

等“白脸”家长教育完了,“红脸”家长可以单独找孩子谈心,用比较缓和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 一来减少孩子的恐惧和逆反心理;
  • 二来,用另外一种方式让孩子重温家长的教导,这样,不管是严厉还是舒缓,两方家长都站在同一出发点,同一教育原则上,不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思想不一致而产生误解了。

教育不是演戏,不需要唱“白脸”和“红脸”,孩子也会变“戏精”

3、让孩子扮演家长

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的,在教育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天性,比如,让他做一天的家长,通过扮演家长角色,来体会做家长的心情。

这也是一种角色互换,有时候千言万语的教导,可能还不及让孩子有一次深刻的体验。

比如在让孩子扮演家长角色的时候,家长可以模仿孩子做一些错误的事情,让孩子生气,然后引导孩子来教育自己,当然,整个过程应该是认真的,充分调动起孩子的情绪来体验。

角色扮演完成后,家长不失时机地让孩子分享当家长的心得体会,然后因势利导,也给孩子分享自己做家长的体会和感受,让孩子从“顺从”家长慢慢地转化成理解家长,这样的家庭教育就更事半功倍了。

“红白脸”教育方式有利有弊,关键是我们一定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和准确的方法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刻意红脸或者白脸。

我们要明白,宠爱不一定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严厉也不一定是将孩子往外推,严与慈,一定是相辅相成的,让孩子明白原则,也要让孩子感受温蔼。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但爱的方式一定要用对了。

最后,真心期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够在实践中总结出良好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