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运河的雾渐渐散去,老耿划着一叶扁舟与鸬鹚下河捕鱼,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水墨画。
收工时间到了,一只调皮的鸬鹚却不愿意上船,被老耿从水里倒提起来。
金黄色的阳光打在老耿和鸬鹚身上。
想躲在“小岛”上偷懒,被发现了吧。
在北方难得一见的鸬鹚,引得路人拍照留念
下水之前,用绳子将鸬鹚的脖子捆扎一下。
鸬鹚抓到一条2斤多的鲤鱼,老耿快速赶过去捞鱼。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这段耳熟能详的语句,出自小学课本郑振铎所写的《鸬鹚》一文。12月6日,在德城区黄河涯镇耿李杨社区附近的河面上,老渔民耿振德用鸬鹚捕鱼,再现了这一美丽景象。 一条小木船,两头尖尖,约3米长。6只“鱼鹰”站在船舷的两侧,眼睛直视前方,偶尔发出“咕咕”的叫声。耿振德竹篙一挥,一群鸬鹚便扎进水里,两分钟不到,第一只鸬鹚就钻出了水面,嘴里叼着鱼…… 耿振德今年62岁,15岁时便在村里的生产队学习饲养、调教鸬鹚,他家门前就是京杭大运河,各种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当时喂养了30多只鸬鹚,每天都能捕到100多斤鱼!”18岁时候去了沈阳当兵,转业回来后一直在家务农。 一晃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耿振德心里的那点“念想”始终没断。如今,儿子娶妻生子,也买了楼房,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特别是这几年运河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多了起来。耿振德的那股“念想”越来越强。 2011年、2013年初,耿振德先后两次从广西以每只1500—2000元不等的价格买了6只鸬鹚,经过将近一年的训练,6只“鱼鹰”可以干活了。“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每天上午10点开始,耿振德总会摇着那叶扁舟,载着6只鸬鹚出没在附近的河里,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来,运气好的情况下一天可以捕到三五十斤鱼。 耿振德介绍说,鸬鹚下河捕鱼时,他会事先在它们的颈喉处系一条小绳子,防止它们捕到鱼后吃掉。“捕一次鱼不能超过两个小时,一天不能超过6个小时,不然它们会‘罢工’的。”耿振德说,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捕鱼旺季,4月到10月是淡季,歇在家里。天气越冷,鱼在水里游得也就慢,而这时鸬鹚的机会也就越大。 鸬鹚又名鱼鹰,嘴尖呈弯形,两边有着锋利的边缘,大小与鸭差不多,重量在五六斤左右,近距离接触有可能会遭到攻击。它的羽毛有光泽,有很高的防水能力。 谈及鸬鹚捕鱼时,老人言语中无限感慨,他的子女没有一个愿意干这行的。这也意味着,他要是歇了,驯养鸬鹚的技艺就濒临失传了。“很多地方都在设法保护这个老行当,甚至开发成了旅游项目。”耿振德说,他听说浙江有些地方,还对会驯养鸬鹚的人给予补贴,“希望我有生之年,也能为家乡的旅游发挥余热。”
这里是德州
2020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