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丨妈祖信仰的历史人文地理变迁:来自中国海神的精神安慰与政治敬畏

文丨程小红(方塘传媒《乡愁里的中国》主编) 1987年,湄洲祖庙以其最高规格举行了妈祖 “升天” 一


文丨程小红(方塘传媒《乡愁里的中国》主编)


1987年,湄洲祖庙以其最高规格举行了妈祖 “升天” 一千年纪念活动,参加者达几万之众。如今,全世界妈祖庙共计5000多座,信徒超2亿人。

针对历史上是否确有妈祖其人,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北宋初年湄洲屿林氏女,名默,小名默娘,死后多次显圣而被民众建祠祭拜,被尊称妈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妈祖是民众将海神身世具体化的结果,是出于民间心理需要。总体而言,前一种观点在林氏族谱中有记载,且被诸多有关妈祖的文献传记、神宫庙志援引,同时也被多数学者所接受。

据相关史料记载,1000多年前的北宋初年,在远离政治中心的福建东海一带海难频仍,莆田的湄洲湾更是狂风怒号,过往的船只常常在劫难逃。这时熟知水性,勇敢善良,会观星相、精通医术的林默毅然将指导航海、救死扶伤、拯救海难为己任。每当海上稍有异象,她便奋不顾身驾舟出海,白天引臂高呼,夜晚高举火把,为过往船只化解危难。遇险的人们在危急关头按照她指点的方向航行,瞬间转危为安,回望来时海面,依然波涛滚滚。

默娘如此屡显神通,普济世人,却不幸英年早逝。湄洲人民悲痛交加,感其恩德,便在岛上建起祠庙——湄洲屿妈祖庙,以此纪念她。

自此,默娘一世为人,一世为仙的序幕就此拉开。

01.妈祖信仰在闽粤的传播

公元987年,湄洲屿第一座妈祖庙建成之后,渔民每每出海之前,必去庙里烧香祈祷,愿妈祖保佑自己出海顺利、满载归来。妈祖屡次显灵,这种被神灵庇护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向四周扩散,信徒数量与日俱增。加之,随着海上渔业和海洋贸易的迅速发展,海员、海商等纷纷加入,愈来愈多的妈祖信仰者加速了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从湄洲屿一跃来到内陆,首站就是莆田。

1086年,勤劳朴实的莆田百姓因受妈祖保护而感恩戴德,在宁海建立起圣墩祖庙,标志着妈祖信仰开始在内陆落地生根,并逐渐被闽地大部分人所接受。

在内陆最核心的中原大地上,长久的兵荒马乱加之人口膨胀,致使北方的百姓开始大规模往南迁移。精明的福建人见闽地谷少人稠,开始纷纷向粤地挺进,专取资于粤,商人沿着海道扬帆而来,倍获而去。随之,妈祖信仰也逐渐在粤地传播开来。然而,此时妈祖虽逐渐升序为主祀神,但也只是民间私祀。

重大转变发生在1123 年,前往高丽的给事中——路允迪,在海上突遇风暴,一时间海面波涛汹涌、巨浪排空,桅毁船折,眼见就要遇险,但在向妈祖祷告之后,他们转瞬平安渡劫。路允迪见状大喜,心想死里逃生必有后福,便速速向朝廷禀奏,恳请对救命恩人妈祖进行加封。宋徽宗准奏,赐 “顺济” 庙,嘉许妈祖降桅显圣这一神迹。由此,妈祖开始从区域性地方神祇向全国海神转变。1157年,南宋丞相陈俊卿献地兴建白湖顺济庙。活动范围广泛且经济实力雄厚的乡绅、官宦也开始陆续加入,妈祖信仰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扩散。

怀揣妈祖神符的闽地人和其余海商在广东经商多年后,继续勇敢地向海南、东南亚一带驾船出发。海上狂风不止,风浪不息。拯救海上危难,保佑航海平安的海神妈祖,自然就成人们顶礼膜拜的保护神。海商所到之地,必先兴修祠庙以示感谢,顺道拉拢同乡,开疆辟土。妈祖信仰以其原有信徒的强大感染力迅速吸纳了本地信徒,开始在海南生根发芽,并一步步传播到东南亚。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得妈祖信仰无论到哪都极易本土化。比如在厦门,就和保生大帝合祀;在湛江,就替代了本地原有海神波夫将军;在高州,就与本地广受尊崇的冼太夫人混为一体而难分彼此;在雷州半岛,更是与日月灵通招宝夫人、青惠夫人义结金兰,被百姓亲切地称为“三婆”,共同守护海上众生。

不仅如此,妈祖在成为各庙主祀神后,还逐步由单一的化解海难的海神转化为百姓可以求子、求财、求平安以及求姻缘的多元复合神。

但无论如何,此时东南的海神妈祖也只是东南的海神妈祖。

02.妈祖信仰的全球化

1279年,南宋在与蒙古的决战中节节败退,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一路奔波跟随的十万军民不愿苟且,亦悲壮跳海以死殉国。偏安一隅,以“重文轻武”为治国方针,被著名史学家陈寅恪高度评价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大宋至此彻底灭亡。时间被推移至蒙古人统治下定都北京的元朝。

在南宋时期,北方各国的势力范围遏制了南宋向北的发展,如今政治中心的北移,使得从南方提供给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的粮食不得不跨越千里一路舟车劳顿蜿蜒北上。长途的跋涉,盗匪的袭击,风涛的不测,都使得漕运异常艰难,而元廷仍旧为确保京师运粮供应严厉规定,除非“人船俱溺”,运官才能免于“责偿”,一趟趟漕运堪称出生入死。

不知是谁在启程时带头组织,携着妈祖一路同行。启航时,他们烧香祈福心想不够,还沿途每每顺利到达一站,就虔诚答谢。妈祖信仰就这样沿着海运路线一路向北。如此一站一停歇,一程又一程,运官才稳妥地将朝廷所需的漕粮顺利送抵。鉴于此,朝廷出于保护航运的经济需要,接连几次将妈祖封为天妃,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妈祖信仰传播的第二次高潮。

1325年,为方便百姓供奉祭祀感谢天妃海神一路对漕工们的庇护,元泰定帝下令在漕运终点站天津河海三叉口建立起天津第一座妈祖庙,以使得妈祖在北方开始“安家落户”,并逐渐向内陆地区缓慢渗透。

虽然在少数地方,妈祖信仰这一外来文化的地区共享性不强,难以形成广泛的心理认同。因此,即便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传播,妈祖信仰也未能在燕赵大地上生根发芽,以致时过境迁,成了过眼烟云。

天津的天妃宫(现称天后宫)在历史上功不可没,不仅加速了天津聚落的形成,还成了天津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卫”的说法也由此而生。所以,纵使经历了八国联军的劫掠,民国政府推行的禁止一切神庙燃点香火,妈祖依然在人们心间屹立不倒。如今天津的妈祖庙经过多次复建又重修,依然是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庙宇。它与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列为我国三大妈祖庙,香火鼎盛,受到全世界瞩目。

历史的时针拨回至1661年,郑成功一举收复宝岛台湾。当时与福建仅一峡之隔的台湾,开始成为移民的新选择。茫茫烟海,巨浪滔天,轻舟薄板,命悬一线……险恶难测的形势下,妈祖作为海洋守护神,自然成为移民者握在手心的救命草,武装在身的精神后盾。上岸之后的福建人不忘初心,以一以贯之的风格为心中的女神建起雕梁画栋、装修华丽的精致妈祖庙。如今,台湾各地有妈祖信徒达1700多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75% 。至此,因为百姓的心理需要以及朝廷的一再敕封,使得妈祖庙宇基本遍布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及海岛。

历史的齿轮回转到清朝,此时的紫禁城内也开始建立起海神庙供奉妈祖。妈祖信仰经历五六百年传播之后,最终进入政治核心圈。1684年,康熙敕令晋封“天妃”为“天后”。妈祖祭仪规格也由嘉庆时从康熙年间的国家群祀升格为朝廷小祀,于都城立庙,取少牢之礼,行三跪九叩,遂为定制。与此同时,妈祖信仰还借助移民浪潮一步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清朝时期,从海上去往国外求生存的淘金民众多如牛毛。他们在背井离乡之际,都会随身携带妈祖像或妈祖神符,祈祷妈祖保佑一路平安。在浪迹天涯、流亡海外后,中华民族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民族凝聚力便表现出来,祭拜妈祖自然而然成为海外华人联络感情的方式,妈祖文化也乘风传播开来。如今,日本、朝鲜、越南、加拿大、法国、巴西、新西兰等地都有妈祖庙宇和由此产生的妈祖文化。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妈祖作为海峡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共同信仰的精神纽带,海峡两岸人民称她是 “海峡的和平女神”,国际友人称她是 “中国的女海神”,并将她视为中华民族慈祥、友谊、和平、信心、勇敢、团结与力量的象征。学术界也将妈祖信仰的认知逐渐由 “封建迷信” 转变为 “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其在新时代继续展现鲜活的生命力,并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落地的重要精神和文化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    吴智刚.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东盟区域旅游合作丛书.广东旅游出版社,2017.

「2」    王霄冰,林海聪.妈祖:从民间信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2013年第6期.

「3」    纪小美.福建妈祖信仰传播过程研究.闽台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

「4」    李庆新,罗燚英.广东妈祖信仰及其流变初探.莆田学院学报,2011年12月.

「5」    佳宏伟,张颂爽.厦门妈祖信仰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福建史志,2017年第5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