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艺术家用蚕蛹与串珠,叩响全球化议题

Photographer 摄影 宋紫卉、董宇博 Writer 撰文 殷慧倩 Editor 编辑 An

Photographer 摄影

宋紫卉、董宇博

Writer 撰文

殷慧倩

Editor 编辑

Anqi Xu 徐安琪

洛杉矶的盛夏是不同颜色的光线,跳跃于每一个沐浴其中的人与事物上。穿过树荫斑驳的盘山公路,便是艺术家 Liza Lou 位于托潘加(Topanga)的工作室。Lou的工作室和家分别位于庭院的两头,工作室里的光线明亮而充满层次,照在她由玻璃串珠和油画颜料组成的新作品《Sunday Morning》(2019)上。在过去20年间,她从对玻璃串珠的痴迷追求,逐渐延伸至对女性劳作、密集劳动和全球化社群等议题的体悟。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Liza Lou为卷宗 Wallpaper*拍摄的视频

30 年前,就读于 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 的 Lou 在寻找创作材料时,偶然来到一间批发手工玻璃彩珠的仓库。“我走进这个巨大的批发仓库,放眼望去满是五颜六色的玻璃彩珠,犹如一个闪闪发光的宇宙。”她回忆道,“从一个画家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些彩色珠子是最好的‘颜料’,所以当时的我欣喜若狂地‘拥抱’了这个材料,开始将玻璃串珠融合在我的创作中。”然而,Lou与串珠看似注定的相遇并非一帆风顺。在当时,具有手工艺感的玻璃串珠并非为当代艺术所接受的创作媒介,她将串珠融合在绘画中的尝试也没有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她毅然离开了学校,开始自己新一轮的实践和探索。在离开学校后,Lou 冒出了一个完全用玻璃串珠打造厨房的想法,“我想让这件作品性感而有趣,同时也表达我对女性主义的解读和对传统艺术价值定义的挑战和讽刺”,艺术家说道。

那时,天真的她计划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这件作品,结果没想到一做就是五年。成千上万的玻璃彩珠覆盖在朴实无华的厨房空间和物件表面,从地板到窗户,再至水槽里的盘子和烤箱里的架子,构建了一个闪闪发光、让人们既感熟悉又觉奇异的空间。而《厨房》(Kitchen,1991 – 1995)这件壮观的作品,为 26 岁的她赢得了在纽约 New Museum 展出的机会,一举成名,让人们重新认知玻璃串珠作为艺术媒介的可能性。尽管如此,当时的Lou和其他年轻的艺术家一样,没有资金雇用助手,串珠的一针一线也都需要自己来完成。然而,恰恰是这一漫长而孤独的过程,让她对玻璃串珠和自己作为女性艺术家的身份产生了全新的理解和想象。她的这件作品也记录在了艺术史中。在 New Museum 展出后,《厨房》被同在曼哈顿的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收藏,在其首次面世的 20 余年后,即将通过美术馆于 11 月 22日揭幕的展览“创造认知:艺术中的手工艺,1950-2019”(Making Knowing: Craft in Art, 1950-2019)再度回归公众的视线。

美国艺术家 Liza Lou 在工作室拼接由串珠组成的画布,进行创作的前期准备

玻璃串珠作为媒介,本身就是个性感和微妙的选择。它们光滑的曲面折射出光泽,产生的美感让 Lou 无比痴迷,而玻璃串珠对密集劳动力的需求和繁琐的创作工序亦让她思考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创作:如何在尊重材料的同时,让艺术创作对劳动力的需求具有价值和意义。回顾历史,玻璃串珠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材料。它作为商品流通,从古至今就与女性劳动力紧密挂钩。在印度和南非在内的多个地区,很多女性会以制作串珠制品为生。在逐渐了解到材料丰富的历史后,Lou 在 35 岁那一年毅然搬到了南非的德班(Durban),结识了一群祖鲁族(Zulu)女性匠人。当得知这些匠人好几代都投身于玻璃彩珠的手工艺制作和当地严峻的就业环境时,Lou 想到,为何不聘请她们与自己一同制作玻璃串珠作品?固然,这让匠人们有机会用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水平,但超出Lou想象的是,她这一去就是十二年。在这十二年间,她与这些女性玻璃串珠制作者一起起居创作,塑造了上百件作品,从平面作品拓展至三维雕塑与大型装置。“现在,祖鲁的工作室有27位优秀的女性手工匠人与我一起工作,她们是我在祖鲁的家人,” Lou说,“我在这里看到玻璃串珠超越手工艺的存在。比如,人们在日常仪式与祭拜中也会用到串珠,这让我意识到串珠作为媒介最真挚的生命力。我在创作中无需赘言,因为每一颗珠子从诞生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都是故事本身,媒介本身的‘美’正是我的兴趣所在。”

Lou 对不同地区的玻璃串珠如数家珍,在研究中了解它们的异同,而她在创作中使用的玻璃珠子均从日本进口到德班,由艺术家同这些祖鲁族女匠人坐在一起,边聊天边进行创作。而在今秋,Lou 也会在 Lehmann Maupin 画廊的首尔空间呈现自己的全新个展"The River and the Raft"(9月26日至11月9日)。事实上,不论是日本,德班,洛杉矶,或是韩国,Lou 的整个创作与展览过程都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艺术家对全球化生产和消费的探讨。

在《Couple》(2019)的局部细节中,作品的蓝紫色与串珠折射的光线营造出某种超出现实的幻想感

Lou也在近期刚刚搬回她离开多年的故乡洛杉矶。尽管如此,她依旧运营着在德班的工作室,用工作室的原班人马进行串珠作品的初期制作(比如将白色玻璃珠子串成画布的形态),然后将其运回自己在洛杉矶的工作室。“我觉得自己既是祖鲁人也是洛杉矶人。这些匠人是我在地球另一端的家人。我希望很快又能回去和她们重聚,同她们创作。”Lou不无思念地说道,“我们有很多共同分享的回忆和故事,都是围坐桌边串珠时聊出来的。”搬回洛杉矶的她也没有雇用助理,而是决定自己一个人完成作品的后期创作。在一系列的新作中,Lou会用锤子轻轻敲碎画布的局部串珠,暴露出彩色的尼龙线,或用油画颜料在白色珠子串成的不规则画布上进行创作,柔和的颜色亦如洛杉矶的傍晚。这似乎形成某种创作的时间轮回,当串珠成为画布,颜料的叠加则勾起艺术家与媒介的私密对话,是对串珠和丝线结构的致敬。

纵观过去几十年里当代艺术的进程,一次次被打破和模糊的不仅是绘画与雕塑之间的边界,艺术家们对非传统艺术媒介的活用更不断拓宽人们对艺术可能性的理解。也就是说,艺术家们通过活用媒介来连接人与人、人与事物,打开了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对话窗口。同在天使之城,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于今年夏季开幕的展览“物之魅力:当代中国材质艺术”(2019年6月2日至 2020 年1月5日)呈现了中国艺术家梁绍基的作品。这位艺术家以蚕的生命历程作为创作媒介。与 Lou 经历相似的是,梁绍基数十年来钻研于这一媒介的使用与寓意。对蚕丝的深刻理解让他跨越了前卫艺术装饰性的藩篱,继而拒绝材料表面丰富性的诱惑。同时,梁绍基和 Lou 的共通之处是,他们都回到了材料本身作为织物的原始起点,也因此发现了不同关系的临界点。前者不仅通过蚕丝的生产追问生命的轮回,更探讨着丝绸作为生产材料的实践,用诗意的语言由微小的生命体窥探世界的宏观命题。

彩色尼龙线串起的玻璃珠子构成了Lou与众不同的画布

另一位活用材料的艺术家是洛杉矶的年轻华裔胡意蕊(Iris Yirei Hu)。她特地来到墨西哥瓦哈卡州(Oaxaca)郊外的村庄,师从当地编织艺术家并学习古法染色和编织技法,以快被年轻一辈遗忘脑后的传统编织工艺结合当代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探索不同文化交融下女性个人和社群之间的关系。又如阿根廷出生的泰国艺术家 Rirkrit Tiravanija 用食物和烹饪作为创作主轴,通过与观众分享食物,和他们产生互动,继而探讨“关系美学”(relationalaesthetics)这一概念,并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对抗当代社会的人际疏离。尽管是完全不同的媒介和方式,这些艺术家们却都对材料的原始性和精神性充满兴趣:从点、线到面,不同的媒介在当代艺术家手里获得全新的适应力和延展性。

雕塑《Aggregate: Bronze》(2018)由相似色系的彩色串珠组成,似乎既呼应着南非德班的温暖环境,也召唤出洛杉矶灿烂的阳光

这样的实验也渐渐成为艺术家大胆活用媒介的背景和人们解读作品的语境。工作室中,Lou在一面墙上挂起一幅与众不同的“绘画”。画面内不同颜色的线穿起白色的玻璃珠子,形成的色彩如条条路径。她把这件作品称为“欲望之线”,灵感源于人们拒绝循规蹈矩而开辟的全新轨道——在追求自己心之所向的同时,引导后人踏上少有人走过的路。冥冥之中,这件作品似乎回顾了艺术家自己利用彩色串珠进行创作的历程,而上面层层延伸的线条亦指向新的开端。也或许因此,在与玻璃彩珠共处 30 年后的今天,Lou在聊起串珠与她在南非祖鲁部落的姐妹们时,眼里和她创作的作品一样,依旧闪烁着热烈的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