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店故事|她从东京来,开了一家定制裁缝店

安福路,沪上知名文艺小马路,历史久,声望高,商家必争之地。 黄金地段的“厮杀”,残酷无情,多少人费尽心机投资、装修门面,大力推广,却只好关门大吉。 能在这里站稳

安福路,沪上知名文艺小马路,历史久,声望高,商家必争之地。

黄金地段的“厮杀”,残酷无情,多少人费尽心机投资、装修门面,大力推广,却只好关门大吉。

能在这里站稳脚跟的,得是有真本事的人。

东京来的石川利枝,在151号开了家小小的服装定制店,转眼,今年已经第14个年头了。

安福路151号COUTURIER Shanghai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图

安福路151号COUTURIER Shanghai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图

从时装编辑到女装设计师

学日本文学出身的石川利枝一直喜欢写作,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她成了时尚杂志的撰稿人,凭借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灵敏的语言能力,用自己的视角和笔触描绘了时尚世界。2005年结婚后,她随丈夫驻派到上海,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位于上海老城厢的董家渡面料市场像魔法宝盒一样,吸引了这位东京女子。她在那里选面料,靠着仅会的两句“你好”和“谢谢”和裁缝交流,订做衣服,乐不思蜀。

朋友们都喜欢她穿的时髦衣服,欣赏她设计的款式和选用的面料。一次聚会,一个朋友说自己的T恤店打算结业,问利枝想不想自己开家店,让更多人看到她的作品,利枝顺口回了一句:“哦,好的”。于是,在一系列筹备后,2007年6月,COUTURIER Shanghai出现在了安福路上。

2007年6月,利枝在店铺开业时留影 石川利枝 图

2007年6月,利枝在店铺开业时留影 石川利枝 图

这个简单直白的名字 “裁缝店,上海”,被她写在了白色落地大窗上,玻璃上还贴了中、英、日语的介绍单,写着“COUTURIER Shanghai 经营精美的印花丝绸服饰和小物件。您只需在我们的陈列中挑选喜欢的款式,即可为您度身定做……”。

2007年开业时小店内景 石川利枝 图

2007年开业时小店内景 石川利枝 图

店里12平方米,空间整洁敞亮,白色的墙壁、置物架、柜子、工作台,各式陈衣、包袋、丝巾、饰品和五彩斑斓的布料,错落有序地摆放着。室内装饰也不繁复,只有时令的鲜花和布艺做的彩球,装点了门面,还添了生趣。

置物架上的丝巾陈列和鲜花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置物架上的丝巾陈列和鲜花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14年里,这套空间布局,鲜少改动,试衣间的淡杏色的刺绣丝绸门帘也没有换过,只是定期的清洗,因为利枝相信,喜欢的东西,保养好,保管好就好。

开业期,利枝在店里工作 石川利枝 图

开业期,利枝在店里工作 石川利枝 图

淡杏色的刺绣丝绸门帘依旧在使用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淡杏色的刺绣丝绸门帘依旧在使用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用10倍的努力,带来独一无二的感动

这家店里最大的变化是她自己。

如今回首往事,一个没有学过衣服设计的人在异国他乡开一家服饰定制店,是多么大胆的事。

母校的学生记者曾经采访利枝,请她谈谈工作的感想,利枝的回答里有一句总结,“由于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所以我工作也努力10倍”。

她找来为她做衣服的裁缝,请他们教授正确的、科学的量体裁衣的方法,鉴别面料好坏的门道。“我觉得他们是专业的”,利枝诚恳地说,“我一直按照他们的办法来做”。

裁缝老师也是她的固定合作伙伴,用利枝的话,是“我家人一样重要的人”。

利枝的裁缝老师(右二)在十周年店庆时留影 石川利枝 图

利枝的裁缝老师(右二)在十周年店庆时留影 石川利枝 图

懂得做衣服,设计起来就有了更大的信心。可是定制不像做快消类时装,和“时髦感”一样重要的是“合适”,更重要的是“独一无二”。这就更考验设计师的本领了,得益于她先前的工作经验,对时尚的敏锐捕捉和对衣服的搭配的个性见解,还有领悟力以及自身的天赋,她有多款衬衫、连衣裙、围巾等招牌设计,还有相对应的包、饰品配件,构建“美的一体”。

服饰搭配陈列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服饰搭配陈列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店里所用的面料都经她一手挑选,以中国印花丝绸为主,后来也增加了中国传统元素、欧洲特色的布料,漂亮精美,穿起来也舒适透气。

店里有各式布料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店里有各式布料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小店多工作台上有她的手稿册,里面绘制了丰富的衣服样式,贴着色彩斑斓,纹理各异的布料,她时不时就在上面涂涂画画,写写关键词。

利枝手稿集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利枝手稿集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工作台上方角落的书架上有很多时装杂志和裁缝书,她和以前的老同事还一起出了本写真集《上海节奏》,记录着店铺,安福路和都市生活的精彩画面。

《上海节奏》创意写真集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上海节奏》创意写真集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书架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书架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安福路有很多海外住客,刚开业那几年,店里客人都是附近的日本、欧洲人,中国人大概只占比20%。

日本媒体对小店的报道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日本媒体对小店的报道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语言是个大障碍,不过2010年,利枝喜获了宝贝女儿优优,抚养她的一路也成了学中文的一路。“优优是在华山医院出生的,我生完她后没几天,店铺的房东阿姨来看望了我们,还送来大礼。我又惊又喜又感动,真是太感谢了!”说起往事,利枝热切激动。

为了让优优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利枝为她选择了家门口的幼儿园和公立学校,女儿的语文老师也是她的老师,女儿的课本也是她的教材。

女儿优优的涂鸦张贴在工作台旁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女儿优优的涂鸦张贴在工作台旁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如今优优10岁,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利枝已经能用流利的中文沟通和写作了,她在写作交流平台“三明治”微信公众号上分享中文作品。

店里精美的手工配饰 石川利枝、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店里精美的手工配饰 石川利枝、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在中文不断进步的过程里,她遇到了更多中国客人,也遇到了新的挑战。中国人希望在店里看到更多现货和新品,利枝也积极做出了改变,她和裁缝老师一起动脑筋,想思路,衣服和配饰的数量多了,定制期变短了,她说:“大概从2015年开始,有越来越多本地客人来关照我,还接到过三次婚纱定制,人们把自己人生那么重要的衣服交给我来做,是对我很大的肯定和鼓励!”

石川利枝为客人量身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石川利枝为客人量身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十多年里,利枝参与并见证了很多人的人生。上海姑娘们一直跑来找她做衣服,利枝看着她们从单身、恋爱到结婚,生子;有一天,一个年轻人走进店里,和她说:“我是华山路上戏剧学院的学生,我每天都从安福路走过去上课,总是路过您的店,每次看着这家店就让我很开心,所以真是太感谢您了,今天我毕业了”,说完从包里掏出了一份礼物,是她贵州老家做的糯米;还有一位日本老妇人客人,回国生活后不幸得病,在医院里,她吩咐家人把当时在上海时候利枝为她做的衣服拿来,那件被老人家视为珍宝的衣服陪着她一起走完了最后一程……利枝有点哽咽,在采访中谈起这些动情时刻时。

“能让别人那么欣赏,喜欢并且认可,你有什么秘诀吗?”记者问,利枝思忖片刻,摇了摇头说:“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是很认真地听他们说话,记下他们的喜好和需求,从沟通中了解他们的性格,做出适合的、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衣服。还有就是一点一滴地努力,日语说‘こつこつ(kotu-kotu)’,来为客人实现他们想要的衣服,也为我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店里的工作台上贴着订单细则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店里的工作台上贴着订单细则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她分享了多年积累的观察经验。从前,中国客人喜欢定做略微紧身、收腰的款式,多选用鲜艳一点的颜色。后来,他们逐渐喜欢宽松舒适的版型和淡雅内敛的颜色。她说:“一年春节前,我选了很多红色的布料,毕竟是中国传统上的喜庆的氛围,但没有料到陆续客人进来直接表示,不要红色,视觉效果太强烈了,那时我还挺惊讶的!”

采访当日,一位老客人傅小姐来取定制的小包,她对记者说:“利枝细心又耐心,我喜欢她选择的布料和配色,还有设计和做工,总之,能让人称心如意”。

利枝为傅小姐调整包袋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利枝为傅小姐调整包袋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其实,利枝还很热心。老客人和老朋友设计的创意产品也都摆放在店里,她觉得那是“与有荣焉”。

回到东京时的“外地人”

2014年10月开始,利枝在《读卖新闻》夕刊开设“海外时尚”专栏,介绍在中国的生活。2020年的文章里,有介绍“直播带货”现象,讨论疫情后服装企业和店铺谋生方式,还有对武汉的服装设计师的专访。写作是她的另一项工作,也是她和故乡的一条纽带。

2020年6月19日《读卖新闻》夕刊“海外时尚”专栏 石川利枝 图

2020年6月19日《读卖新闻》夕刊“海外时尚”专栏 石川利枝 图

每年她和家人回东京看望亲友,一次她和妹妹逛完超市打算结账,她忘了在等候区排队,直接拎着篮子走到了账台,妹妹赶紧把她拉回来,和周围人不停地抱歉。

“回到东京,我就是‘外地人’”,利枝直言不讳,“有时我觉得日本人有点过于礼貌,规矩有些过于苛刻,人们有很多话都藏在心里不说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呢?”

在她中文写作的“处女作”里,利枝描绘了今年2月回到东京的见闻,她曾在车站看到没有戴口罩的工作人员,“……戴着口罩向客人或者长辈提供服务会给他们留下‘没礼貌’的印象。日本人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不会优先考虑自己的看法,习惯根据他人的看法,改正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情况下,他是为了遵守纪律,还是手上没有口罩了?”与此同时,女儿的班主任每天给她发信息,分享电子课本的链接,上网课的流程和细则,她觉得“我感到我们是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在国外还可以上课的现代生活,是值得感恩的事情”。

不论何时,总要认真工作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不论何时,总要认真工作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眼看着东京的疫情也逐步扩散,利枝决定回上海。4月4日,店铺开门营业,那阵子街上也很冷清,她就像往常没有客人时候一样,每天打扫,整理,依旧遵她的工作计划一步步进行,照顾女儿,料理家事。后来,老客人都知道她回来了,店里又恢复了往常的样子。

利枝布置花瓶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图

利枝布置花瓶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图

7月,荷花鲜艳,利枝在店铺门口摆弄刚买的花,一边感叹,“啊!又一年夏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